甘肃日报在解放的曙光中诞生
  1937年,陕甘宁边区所辖的陇东地区创办了《救亡报》,1941年改名为《陇东报》。毛泽东题写报头。这张报纸在陕甘宁边区是继《解放日报》之后创办最早、影响较大的地方党报。《甘肃日报》的50个创始人中,许多人来自《陇东报》。1949年7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组建甘肃省委的同时,决定创办《甘肃日报》。7月下旬,眼前还弥漫着未散的硝烟,耳畔仍回响着零星的枪声,筹办《甘肃日报》的50个创始人,分别从西安和庆阳,向战火中的兰州城进发,以笔为枪,在一个全新的战场,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们分别来自《群众日报》《陇东报》和一些学校。阮迪民、叶滨、铁军、刘焕文、冯森龄、黄文清6人组成报纸筹办领导班子。[详细]
甘报历史上的第一(上)

《甘肃日报》至今已出版25596期,20多万块版面,每天都有精彩篇章,每期都有难忘瞬间。 第一张《甘肃日报》报头由彭德怀题写,头条是解放军举行入...[详细]

  • 大师们的甘报缘(一)
  • 《甘肃日报》创刊之初,新闻专业人员奇缺,办报经验不足,为提高采编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报社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报社有关负责同志曾就艺术问题向郭沫若请教,郭沫若回信建议报社请画家“画点现实生活的、有积极意义的画”。报社还邀请了一些著名学者前来讲课,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叶圣陶就曾给报社作过《语言与语言教育》的学术报告。[详细]

    新闻是历史的篇章
    70年来,《甘肃日报》跟随历史前进的步伐,融入社会巨变的洪流,见证着、记录着、推动着陇原大地的历史巨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及时传递党的声音,鼓舞人民,战胜困难, ...详细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真情(一)
    从《甘肃日报》诞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吟与颂,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奔与走。 广袤的陇原,从白龙 ...详细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真情(二)
    《甘肃日报》从无到有,从小至大,主要仰赖于一辈又一辈的报人,得益于始终有一支思想坚定、素质过硬、作风扎实、业务精良的新闻队伍。 对记者来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 ...详细
    甘报旗下的子报
     7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甘肃日报》从一棵幼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从一张报纸到拥有多家子报,成为名符其实的报业大家庭。  目前《甘肃日报》旗下有《兰州晨报 ...详细
  • 陈青称赞甘肃新媒体集团是新时代的跨越
  • 在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8月23日上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青,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省政协副主席郭天康及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张建昌一行来到甘肃日报报史馆参观。通过一张张...[详细]

  • 七十载初心不改 新时代激情澎湃
  • “有故事的报人,有细节的历史,带我们走进难忘的岁月,回味风雨人生,聆听追梦乐章,徜徉花开时节。”一段质朴而温暖的话,把每一个参观甘肃日报报史馆的人迅速带入到历史的深处。[详细]

  • 70载甘报见证历程 薪火相传记载历史
  • “70年前的今天,解放战争的炮火还在轰鸣,甘肃日报的创办者正在奔赴即将新生的金城。兰州解放的第二天,甘报人创办的《新闻简报》面世。5天后,《甘肃日报》创刊。甘肃新闻事业的历史就此开...[详细]

  • “甘肃日报印刷质量的确不错”
  • 在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今日上午8时30分,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青,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省政协副主席郭天康及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张建昌一行,来到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印务...[详细]

    党报的温暖与力量

    1980年,我高考落榜回乡务农之余,经常去大队部阅读当天送来的《甘肃日报》,久而久之,产生了向甘报投稿的想法。但不知怎么采访、写稿、投稿。心里一直在问自己,作为全省的第一大报,能用我普通人写...[详细]

    回味甘报的发展

    1977年12月下旬的一个早上,我与28位同伴一起来到位于中山林的甘肃日报社。至今已42年过去了。回味过去的日子,我们这代人经历了甘报改革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1976年、1977年,甘报社从插队知青及其...[详细]

    《甘肃日报》让我鼓起理想的风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告别军营来到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工厂,临时负责汽车运输队的工作。一天,我在车间办公室看到《甘肃日报》的一则征文启事,我的心动了。熊熊炉火,叮当锤声,工人高涨的劳动...[详细]

    甘报温暖一家人

    1991年8月,我由一名中学教师、业余新闻爱好者,成为县委报道组的专业新闻工作人员。此前在省内的几家报刊发表过一些新闻稿件,但从未在甘报发表过。我开始如饥似渴地研究甘报版面,捕捉采写具有典型性...[详细]

    甘报记忆

    那是1970年冬季吧,我和同村子的两位小伙伴,每天步行5公里到中心小学去上学。记不得是什么原因,其中一位年龄大的打了我,我哭着到学校,被班主任发现后,把我们三个领到他的办公室,不由分说先训导了...[详细]

    甘报情缘

    我与甘报识面,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读小学时。那时,学生学习的气氛不是很浓厚,但教我们语文的班主任老师——一位身体微胖、慈祥可爱的王姓女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她常对我们说,多读点书总没...[详细]

    老报人的甘报情

    2019年9月1日,《甘肃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在筹划70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那些当年创办了《甘肃日报》的老报人们,他们现在可好?对于今天的《甘肃日报》,他们又有怎样的寄托和期望?...[详细]

    珍贵的“礼物”

    我对《甘肃日报》情有独钟是从投稿开始的。说起我给甘报投稿的历史,也有将近40个年头了。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喜欢读报,也喜欢上了写作。自打喜欢上文学创作,就有了给甘...[详细]

    宛如宽厚的长者

    与《甘肃日报》结缘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我在省城求学,因为学习书法,喜欢上了豪迈洒脱、不拘一格的毛体,时常关注、仿写“甘肃日报”“兰州大学”等毛泽东题字,公共阅报栏里的《甘肃日报》...[详细]

    《甘肃日报》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1976年秋,我从天水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位于武威黄羊镇的省农科院,从事文秘工作。黄羊镇地处偏远地区,环境幽静,搞文秘工作量也不大,业余时间我便给报社写稿子,搞文学创作,与《甘肃日报》的缘...[详细]

    拾级而上的甘报人

    1987年5月初的一个下午,作为一名基层作者,借着在省委党校学习的机会,我从安宁赶到甘肃日报社拜访未曾谋过面的副刊编辑刘玉老师。 到了白银路的甘报社大门口,值班的中年门卫热情地朝兰山方向一指:...[详细]

    心灵深处的印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开始在“百花”副刊发表诗歌,有幸结识了副刊编辑梁胜明老师。 记得那是闷热的夏季,我从酒泉军队来兰州办事,其间,在李延祐老师举荐下,到甘报社“百花”副刊部拜见梁胜明老师...[详细]

    那篇稿 那条路

    随着《甘肃日报》70华诞纪念日一天天临近,许多往事不由涌上心头。 1998年至2000年期间,我在《甘肃日报》记者部做了近两年的责任编辑。那时记者部人马众多,除了14个地州市的驻站记者外,摄影部的稿...[详细]

    一眼便是一生

    37年前,我在镇原一中读高三。有天课后,竟然鬼使神差地走进县文化馆,遂见报架上分外醒目的《甘肃日报》,出于好奇,随手就翻阅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读报纸,第一次知道了还有个叫报纸的“书”。当读...[详细]

    夜的声音

    今夜 我在工作台 聆听九台印报机 像九位老艺人一样 合力演奏夜的交响乐 声音不算悦耳 我把它听成了万马奔腾 听成了黄河在咆哮 听成了高山流水[详细]

    《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感怀

    卌年岁月逝不回, 一纸浸黄犹可追。 好雨逢时苏万物, 星煌引炬报春雷。 鸡鸣陇右传声远, 尖冒西畴留誉蜚。 打破藩篱明至理, 神州万里惠风吹。[详细]

    甘报激励我前行

    说起《甘肃日报》对我的鼓励和影响,可谓强大而久远。在我上初二那年,《甘肃日报》就发表了我的散文《读书莫畏难》,当时在我们那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甘肃日报》对我们来说是一张顶呱呱的大报,...[详细]

    肥沃的文学园地

    《甘肃日报》的“百花”版,之所以成为久负盛名的文艺副刊,是因为几十年来经由历任编辑心血的灌溉,肥沃了这片文学园地,培育了众多的作家、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事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不少甘...[详细]

    不能割舍的情缘

    白驹过隙,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我和《甘肃日报》的情缘已经有37年了。回想起我的军旅生涯,特别是我的成长进步,都与《甘肃日报》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详细]

    跟随甘报前行

    最早接触《甘肃日报》是在我参加工作之初的1996年。那一年,我二十岁,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山村小学教书。学校除了有一台电视机之外,还有一份甘报。课业之外,中老年教师聚在一起看电视。而...[详细]

    良师和益友

    我从事过八年的基层新闻工作,自然对《甘肃日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回想起来,只能用良师和益友来概括。因为通过它,让我不但学会如何写新闻稿件,也认识了一大批记者和编辑,在他们的身上,让我学...[详细]

    橄榄绿和甘报的情缘

    打开尘封的日记,打开记忆的相册,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从陕西入伍,来到甘肃,在甘肃矿区404厂工作,难忘的部队生活,成为我生命中刻骨人生的记忆,同时,也和《甘肃日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详细]

    道不尽的甘报情

    20世纪60年代,甘肃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826前夜》反映了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前夜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当年创作《826前夜》的剧作家陈功一说过一段话:“我已经被这种创作欲望弄得火烧火燎,如...[详细]

    梦想的高度

    第一次接触《甘肃日报》应该是小学时候,学校就一份报纸,老师们传阅一下,就很珍贵地留存作为资料了。学生们读报要专门向老师借阅,一定要小心保护好才行。副刊的文章经常被老师朗诵给大家听,作为范...[详细]

    《甘肃日报》成就的年轻人

    1974年冬,寒凝大地。在陇东贫瘠的田野上,一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在奋力奔跑。他手拿一张被风吹皱了的《甘肃日报》,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这个少年就是我。那一年我16岁,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已经两年。...[详细]

    奉献甘肃乐无穷

    1967年12月24日,在我的一生中是一个记忆最深刻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小组的颜应伯老师告诉我:“你已分到《甘肃日报》编辑部工作,请你尽快去甘肃报到。”我一听这个消息,高兴...[详细]

    亦师亦友说“百花”

    最早结识“百花”,是在40多年前。 上世纪7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受酷爱读小说的哥哥和堂叔影响,我就幻想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位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让别人如痴如醉的作家。然而在那个年代,我能读到的铅印文...[详细]

    人生的阶梯

    回想起来,人生这一路走下来,关键性的就几步。在我的记忆里,我最关键的几步,都与《甘肃日报》有关。 1990年,雨雪夹杂的春天。这一年我在一所小学里,已经积累了两年多的诵读生涯,就在我彻底适应...[详细]

    情系《甘肃日报》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与《甘肃日报》结识30多个年头了,30年的风雨历程,《甘肃日报》伴我茁壮成长。 往事历历,总是让我感慨万端。年幼时我便钟情于文学,但是仅靠兴趣爱好和一点浅薄的知识,使得我...[详细]

    “百花”园里敦煌梦

    咱们甘肃,虽说大多地方干旱缺雨,但在这广袤的千里陇原大地,无论城乡,养花、爱花、欣赏花的人很多,觉得这些鲜艳夺目、芬芳袭人的植物,是陇原的奇迹之一。只要有阳光、空气和雨水,这些最普通的植...[详细]

    回味甘报

    甘肃日报社曾有许多好传统,比如对领导不称职务,直呼姓名;领导没有架子,毫不特殊;大家平起平坐,亲密无间;领导与群众生活一律同甘共苦……这些都让人难以忘怀,每每想起甚为激动。 当年我刚到报...[详细]

    我与《甘肃日报》的不了情缘

    《甘肃日报》今年已经70岁了,这份覆盖陇原大地的报纸,是我为之燃烧青春岁月,引我跋涉人生长路的精神家园。 49年前暮春的一天,我正在平凉草峰原畔的一块农田里同社员们一起干活,公社里来人通知说...[详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舆情业务 | 托管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220047 ICP备案号: 陇ICP备0500034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