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脱贫,必须上产业!产业富民是打开贫困枷锁的“金钥匙”

选对路子,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优势产业

“种啥、养啥才能挣钱?”这是贫困户王号宁以前最愁的事。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从贫困地区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出发,构建起带动脱贫攻坚作用大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体系。

“咬住到户”,产业扶贫精准滴灌到户

甘肃40多万名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因户因人研究制定“点穴式”脱贫和帮扶举措,制定完成了65万户261万人的脱贫方案。

“一户一策”,致富路变得豁然开朗

“好,咱养牛!”王号宁一下感到有希望了。

帮扶干部根据王号宁的致富意愿和能力,量身定制了“致富套餐”——林缘区,种庄稼不行,却是绿色养殖好条件;以前养过耕牛,有经验,现在养肉牛准行……脱贫账算得清清楚楚,致富路变得豁然开朗。

头雁振翅,群雁才能高飞,发展扶贫产业也是如此。

“外引”“自建”龙头企业,打造产业扶贫“引擎”

加强“外引”力度。甘肃筛选确定了德青源鸡产业、中天羊产业、康美牛产业等扶贫带贫企业,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2017年秋季,庄浪县大胆创新,探索组建国有独资企业——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子下活满盘棋。

让贫困户“抱团”加入合作社,建立致富利益联结机制

一根手指容易折,十指牢牢抱成拳。2018年年底,宕昌县借鉴“庄浪模式”,把贫困户和村办合作社“绑”在一起,“抱团”发展。

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

在加快学习、借鉴、复制“宕昌模式”的基础上,今年,甘肃对 “弱、小、散”合作社,采取分产业、分行业、分类型、跨区域联合等方式组建联合社;引导规模大、实力强的合作社合并重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产业扶贫,投入是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为打赢攻坚战提供充足“弹药”

2018年,甘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75亿元;省市县三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6.72亿元;省级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债券额度115亿元支持脱贫攻坚,省级盘活存量资金可统筹部分1.2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

开出“奖补”药方,“奖”出贫困户内生动力

怎样确保“真金白银”发挥出最大效益?

甘肃坚持做到“五个挂钩”:与农民的自愿和意愿挂钩;与“一户一策”挂钩;与真种真养挂钩;与见钱见物挂钩;与奖勤罚懒挂钩。

畅通融资渠道,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在拿出“真金白银”的同时,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吸引和带动银行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和农村发展。

特色产业规模壮大了,如果销售跟不上,很容易出现“卖难”等问题。

抱团出征 打通产销对接“大动脉”

2018年7月,甘肃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在兰州成立,标志着我省成功建成全国首个大跨度大协作的省级农业特色产业产销对接平台。全省贫困县的225家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商和大户 “抱团”出省。

“冷”货“热”卖 错峰销售不伤农

甘肃在抓市场营销的同时,配套完善物流设施,加大乡村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投入。截至2018年底, 48个贫困县620个贫困村新建果蔬保鲜库701座,153个贫困村购置移动保鲜库158辆,新增储藏能力26.3万吨。

“触网”生金 促进产销精准高效对接

怎样进一步畅通小生产与大市场相互连接的“毛细血管”呢? “互联网+”让这一愿景变为现实。2018年,全省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特产品117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近300元,部分县区超1000元。

种植望天收,养殖风险大。俗话说,“家有万贯,有毛不算。”

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为贫困户应对灾害撑起“保护伞”

农业是弱质产业和风险产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的制约和威胁。尤其是贫困户,抗风险的能力比一般农户更弱。产业扶贫,需要农业保险切实担负起保驾护航的重任。省里决定,建立适应产业扶贫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民应对灾害撑起一把强有力的“保护伞”。

“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帮贫困户防范风险装上“安全网”

2018年7月,甘肃省政府出台《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围绕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启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工作。

抵御灾害和风险,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安上“稳定器”

甘肃在农业保险上“精准”锁定贫困群众的需求,发挥保险兜底作用,既保自然灾害又保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帮助农民抵御来自两方面的风险损失。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

培育干部真本领

干部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当家人”,在产业扶贫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去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党政干部、专业技术干部、乡村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努力增强他们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才干和本领,成为产业扶贫的行家里手。去年,我省全年培训3720个深度贫困村村干部1.49万人。

培训脱贫真本事

去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对75个贫困县区主要依靠产业脱贫的3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全覆盖培训。决定从2018年至2020年,为每户培训一个“科技明白人”。

培养扶贫带头人

头雁先飞众雁随。我省决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今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每年培训1万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

面对产业扶贫这场硬仗,不能走“独木桥”,也不能唱“独角戏”。

扶贫车间:让家门口就业变为现实

“扶贫车间”进村,村民就近脱贫。短短一年时间里,甘肃各地的“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迅速扎根落地。去年,我省各地共兴办“扶贫车间”754个,吸纳就业4.9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62万人。据悉,到今年年底,全省“扶贫车间”总数将超过1200个。

旅游扶贫:把青山变成致富的金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如今依托旅游扶贫,渐渐成为甘肃一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条“绿色出路”,更是连接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大局的纽带。

光伏扶贫:点亮资源匮乏地区新希望

“阳光”照亮脱贫路。光伏扶贫为我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特别是偏僻落后、资源匮乏的地区下好产业扶贫棋,开辟了新路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舆情业务 | 托管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 陇ICP备0500034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