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卫生

"草原曼巴"王万青:一个上海大学生在玛曲草原行医42年的故事(图)

 2010/07/28/ 08:0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子承父业,儿子也回到玛曲当了医生

  “献了青春献子孙”,这句话用在王万青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大儿子王团胜自幼跟着父母在马背上出诊,小小年纪就学会消毒、配药等辅助工作,成了父母的好帮手。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

  1986年,王团胜考取了甘肃省卫生学校放射专业。完成4年学业毕业时,凭借个人优异的成绩和父亲当时的影响,王团胜可以留在兰州任意一所医院任职或者在省卫校任教,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可以帮助他留在兰州。“父亲从上海那么远都能来到玛曲,我在草原出生、草原长大,会说藏、汉语,熟悉家乡情况,回去更适合!”王团胜毅然回到家乡。

  对儿子的决定,王万青起初并不赞同,他认为儿子留在兰州发展空间更大,做出的成绩也应该更大。“家乡的放射专业还是空白,我来了就能用上,有什么不好?”王团胜反过来做起父亲的工作。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团胜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在父亲一专多能的影响带动下,王团胜子承父业,不断学习进步,工作没多久,又考取了外科专业主治医师资格,先后在乡卫生院、玛曲县中医院、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成为又一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如今已升任玛曲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有遗憾,有收获,大草原是他最终的家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不是不能回上海,而是在医学上的成绩和奉献太小。”王万青说,同班的50名同学,当时有不少人都分配到了大西南、大西北边远地区,但后来通过考研、调动等多种途径,都相继回了上海或者周边的城市,有的还出国了,最差的也是在发达城市三级以上医院工作。相比之下,收入上的差距尚在其次,学术上的造诣令他自愧不如。

  每一次的同学聚会,他既怕又盼,怕的是越来越大的差距,无论是经济还是学术上的,都令他越来越有压力;盼的是见见同学,说说家乡话,回味回味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每一次同学聚会,大家知道他的处境,从来不肯让他掏钱,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像是占了大家的便宜。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躲开类似的聚会,宁肯背上“架子大”、“请不动”的恶名。

  但在遗憾的同时,王万青自认也有很多同学们都不会有的收获。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当地藏族同胞的尊重和认同。

  两次意外受伤时,牧民群众自发端茶送饭、精心照料;每次出诊或路过牧民帐篷时,总有热情的召唤和香甜的奶茶相伴;逢年过节,经他诊治的病人会专程赶到家中,送来冰糖、酥油等礼品,表达谢意,家住县城的患者更是天天过来看望;每每上街,一句句“曼巴,扎西德勒!”的问候也令他温暖、感动。2003年,王万青退休后,还时不时有病人找到家中,请他看病,这让他越发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被人需要的幸福,因而也更加不愿离开玛曲。

  当然,党和国家授予的荣誉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扎根草原的信念。他曾任历届甘南州、玛曲县政协委员。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母校也没忘记他,2009年12月21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亲自为他颁发了“校长奖”。

  7月25日,采访接近尾声时,站在自家种满了青菜的小院里,王万青指着一幅挂在墙上的水粉画说:“这是我画的,画的就是阿万仓草原。”

  画面上蓝天碧水,广阔的草原上,牛羊成群,花团锦簇,几位牧民悠闲地或坐或立,还有小儿在嬉戏。王万青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伊甸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