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稿】居住证,流动人口的“市民待遇”
历经三年酝酿,兰州市流动人口管理终于实现了从“暂住证”到“居住证”的转变。身份转换之间,牵涉流动人口的医疗、教育、社保等各个领域理应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因为这关乎流动人口的切实利益,同时这也是居住证制度该怎么走、如何走的最关键的一步。本报记者 邱瑾玉 李升
身份转换之间
于建荣(化名)终于告别了10年“暂住人口”的身份,他领到居住证的时候,把一张曾经小心保存的暂住证撕得粉碎,高高地抛过头顶。
10年前,24岁的民勤小伙于建荣带着妻子,怀揣1200元坐上了从老家到兰州的班车。到兰州后,老乡告诉他,这段时间清查暂住人口的风声正紧,要他小心,没有暂住证抓住就会被罚款。
小两口花了身上一半的钱,在雁滩租了间小房子,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安顿下来。
很快,于建荣找到了来兰州后的第一份工作——在雁滩一家民居隐蔽的成衣作坊里打黑工。
一天,老板把于建荣叫到外面告诉他,必须尽快办理一张暂住证。于建荣后来从其他工友那里得知,老板和每个工人都谈过,目的就是怕像于建荣这样的流动人口被查到了,牵连出他的冒牌成衣作坊。
办暂住证要收费,虽然几十元,但是于建荣和工友们还是本能地选择逃避。“他们又不会天天来查”,于建荣和他的工友们采取的做法是“能拖就拖”。
但是恐慌的心绪却时刻萦绕着于建荣,“睡觉都不踏实”。
一天晚上,好不容易熬到了凌晨2点下班,于建荣和妻子急匆匆地往出租屋走。扭锁开门,一束手电强光照到了两口子的脸上。“干什么的?”对方喝问。于建荣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被几个人控制住了。
于建荣放心了,不是抢劫的,是夜间治安巡查人员把他当小偷了。
“我打工的,加夜班,住这里。”说完,于建荣就后悔了。“身份证、暂住证。”对方语气不容置疑。“没办呢,才来没几天。”
于是,于建荣和妻子在治安室里过了一个夜晚。
次日,于建荣打电话找到了有暂住证的老乡做担保,现场办理了两个人的暂住证。
于建荣说:“我就是出来打工挣点钱,没想过偷,没想过抢,但是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异类。”于建荣最反感的就是新闻里动辄把社会治安不好的原因归罪于流动人口,尤其是像他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
于建荣渴望这个他生活了10年的城市能够接纳他,这种接纳不是依靠动辄上百万元的房产,而是靠制度的进步。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出租 成衣
兰州:渭源路打造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示范乡街 2011-08-22 | |
兰州:秀川七色彩虹服务居民 贴心服务流动人口找到“第二故乡” 2011-08-22 | |
【今日特稿】乔永峰,一个代课教师的15年 2011-08-22 | |
【今日特稿】一起曾被瞒报的矿难 2011-08-19 | |
【今日特稿】一个武术世家的“风雨江湖” 2011-08-18 | |
兰州: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帮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 2011-08-17 | |
【今日特稿】一盏心灯点亮盲人读者智慧之光(图) 2011-08-17 | |
【今日特稿】兰州市区停车难!何日才不难? 2011-08-17 | |
甘南碌曲县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2011-08-16 | |
【今日特稿】大跌市下兰州股民的忐忑一周 2011-0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