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甘肃天水市:果园是“工厂” 果农当“厂长”
在甘肃说起苹果产业,大家都会想到果品大市天水。天水市之所以因“果”成名,不得不提到驰名中外的“花牛”苹果——这个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打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牌。如今,“花牛”苹果依旧名头很响,但是种植方法却大不一样了。
4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的花牛镇,这里是“花牛”苹果的原产地,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盘山而上,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中尽是修剪整齐的苹果树。
“你看到这一片山上的果园是我们的南山苹果标准化示范园。”麦积区果品产业局副局长龙永红笑着对记者说,如今在麦积区的果农眼中,标准化种植已经成为大家认可的发展趋势,“每个标准化果园都有统一的技术管理方案,就像工厂里的生产线一样,不同于工业产品的是,我们的‘工厂’生产的是苹果,如果把种植大户比作是厂长,那果园里干活的季节工就是苹果产业工人。”
麦积区南山苹果标准化示范园位于花牛镇廿铺村的北坪,是麦积区优质花牛苹果生产的样板示范园。2005年,以花牛镇廿铺村村民武正全为代表的22名有果树种植经验的技术能手打破传统经营模式,集中连片承包土地2000多亩,建成了麦积区第一个规模化优质“花牛”苹果标准化示范园。
“今年的气候干燥,回温也早,3月27日的时候果树就开花了,虽然比往年要早10多天,但是按照我们的技术方案,必须得抓紧疏花。”在果园间的水泥小道上,武正全边走边告诉记者,4月5日,出现一次寒潮,对今年的收成将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不按照技术标准及时疏花,稍迟上几天,大部分花芽受了冻损失就更大了,疏过后的花芽虽然少,但抵抗力能稍微强一些。”
10年前,做苹果贩子的武正全认识到规模化种植才能有大作为。随着南山万亩苹果基地的建设,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武正全通过土地流转一共承包了60亩果园,并联合附近几个村子的种植大户成立了新民苹果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武正全的果树不仅修剪得枝开叶散,而且地旁还有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虫设备。“这样就能严格控制用药量,我们每年喷药不超过6次。果实采收后,还按照斤果斤肥原则早施基肥,能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标准化种植不仅提高了天水苹果的品质,同样也成为增加天水果农收入的有效途径。“前年风调雨顺,我的60亩果园收入近100万元,去年受了冰雹,收入也有六七十万元。”武正全笑盈盈地对记者说,“我每年果园的投入有25万,其中有15万左右是人工成本,以前从没想过种果树能有一年几十万的收入,全靠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啊!”
记者了解到,2011年,天水实施建设的20个省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和7个“全省千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全部通过验收。2012年,天水又成功申报了19个省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和11个“全省千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并建设完成了30个5000亩以上的市级科学示范点。截至2012年年底,天水已有92个达标果园成功进行了出口水果果园注册,注册面积12.77万亩。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本网记者新春走基层】老王和静宁苹果的故事 2013-04-09 | |
【兰山论语】“苹果”缺什么,我们又缺什么? 2013-04-09 | |
崆峒区:苹果园里话发展 2013-04-03 | |
全国苹果树腐烂病绿色防控技术现场会在麦积区举行(图) 2013-03-28 | |
永靖优质苹果品种喜贴三张“金名片” 2013-03-21 | |
【走基层看变化】静宁果农网上卖苹果 2013-03-21 | |
【声音】贷款买“苹果”的三个伤不起 2013-03-19 | |
中消协联合全国副省级以上消协点评苹果产品维修10大问题 2013-03-16 | |
庄浪专业技术人员对果农进行现场培训 2013-03-07 | |
苹果红了,农民笑了:扶贫开发“静宁模式”初探 2013-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