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进城上楼者的欣喜与忧虑(图)
“食租”阶层现实中的疲态
在城市化的推进中,雁滩滩尖子村的刘永玲一家是最早成为新市民者,成为当地“食租”经济模式的典型受惠者。家里去年又新盖了一栋四层楼,靠收房租度日,家资比多数城市白领都丰裕。
曾经的农民,成了城市里的房东。他们分享村里集体收入,坐收自家房屋的租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部分出租大户月收入上万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始,原本依靠农耕的基本生活模式被打破。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雁滩的农民们开始了新型的产业结构:“种房子”。
那时候土地被征用后,刘永玲和丈夫进入当地乡镇企业上班,一月下来,两人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但就在他们夫妇为成为工人而自豪时,其他没有进厂的村民开始大量建房出租。出租带给村民的丰厚收入开始让刘永玲一家羡慕不已,于是她和丈夫商量决定贷款建房。
刘永玲一家现在坐拥两栋四层小楼,有70多个单间,每月下来能收取约8000多元的租金,足够家庭开支。自此,刘永玲一家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再也不用早出晚归,再也不用辛苦出力,每天在家看电视,做家务,闲时打牌。和刘永玲一样,曾经不少城郊人过着依靠租金过活的日子,当时,还有些村民干脆将整栋楼都包租给私人,再由私人分租出去。
与务农时期的营生相比,雁滩的农民收入确实是丰裕了,相反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工作技能却不断下降。这些“农转非”后的村民与其物质相对应的却是精神层面的匮乏。
“我不看书,也不看报纸,有时候不打牌了就看看八卦杂志吧。”王胜宝说着看了眼家中被冷落的书架。他们的下一代也过惯了食租的生活模式。他们跟自己的父辈们一样都指望着靠租金来养活自己。在看到周边农村和许多城里的孩子一个个上名牌大学的风光后,这些食租阶层才开始偶尔思考一下“食租”的生活模式对下一代产生的影响。近几年城市内二手房出租火热,许多打工者宁愿多掏钱合租二手房,也不愿意到雁滩租住黑暗阴冷的“筒子楼”。
房屋出租业已经不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了,但很多人并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出租屋的开始空置把城郊食租阶层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将钱袋子系在租赁上的发展模式早已显出疲态。食租阶层们并没有把金钱转换成知识、文化、技能,租金改变不了当地的浮浅与内涵。正因为如此,像王胜宝一样的食租阶层开始怀念田园时代。
但问题是,空置的房屋怎么可能重新把它变成土地?这未必不是给他们敲响了一次警钟。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济源月亮湾社区建设实现“人的城镇化”(图) 2013-05-11 | |
【高清组图】青春·梦想——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影像档案 2013-04-26 | |
黄选平在天水临夏调研 强调全面推动我省新型城镇化实现跨越发展 2013-04-23 | |
【理论 领导论坛】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 2013-04-19 | |
【理论 新语新论】城镇化要防治“城市病” 2013-04-17 | |
【本网记者新春走基层】春节不回家的务工者 2013-04-08 | |
甘肃学者自筹经费 完成《加速城镇化下房地产科学调控研究报告》 2013-03-27 | |
甘肃省政协听取城镇化建设情况介绍 2013-03-19 | |
【心语寄两会】城镇化增添农民幸福感 2013-03-13 | |
《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显示:兰州城镇化质量严重滞后 2013-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