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绚丽甘肃】屋兰古城 一座驿站的英雄情结
2016-04-12 05:12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本报记者 齐兴福 张掖城东,有一处名曰古城的村子。史料记载,这里是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时,张掖郡所属的屋兰县。元、明、清时期,这里被称作仁寿驿。 过去的2000多年中,这座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驿站不仅在军事、交通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迎送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公元1841年,清朝大臣林则徐被谪戍新疆伊犁,曾夜宿屋兰古城。彼时,林则徐是一个“有罪”的赴戍大臣,但在这座驿站,他却受到了当地民众英雄般的礼仪接待,留下了一段传颂百年的佳话。 ![]() 屋兰古城附近的古烽燧尽显历史沧桑 西安到屋兰一位英雄的遥远抵达 初春,河西走廊春寒料峭。傍晚时分,一抹斜阳,自天际铺洒开来,大地一片金辉。张掖,这块膏腴而广袤的绿洲,即将迎来又一个平淡的夜晚。 晚霞如火,大漠苍茫,我驱车出城,沿312国道向东行进。近处的村庄边,刚刚解冻的黑河水,在夕照余晖中展现着温顺柔美的本性。远处,历经千年风雨的古烽燧,如一个个蛰伏的怪兽,窥视四野。 此行,我的目的地是张掖城东一个名曰古城的村子。古城,又名东古城、算盘城,古代曾设屋兰县,元、明、清时期,称仁寿驿。 出城20余公里,国道右侧出现了一条岔道。进入岔道不远,就看见一座古城楼正不动声色地向我们靠近。“这就是古城村,也就是古代屋兰县所在地。”陪同采访的甘州区委宣传部同志介绍说。 夕阳西沉,暮色渐重。道路两侧的钻天白杨,紧紧收拢着自己的臂膀,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抗争。更远一点的戈壁上,几株枯死的胡杨,突兀着枝桠,似乎在诉说无言的历史。屋兰古城,越来越近了! 174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日落时分,屋兰古城向东的大道上,几骑瘦马,寥寥人影,拖着旅途的疲惫,正艰难地向着这座古城靠近。为首者,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虽然行囊简易,长衫破旧,但老人目光清朗,眉宇间透射着凛然之气。 他就是清朝大臣、民族英雄林则徐。 大漠古道,残阳如血,屋兰古城近在眼前,而对于时年58岁的林则徐而言,那是一场遥远的抵达—— 林则徐,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然而,在清王朝日渐衰落的那个特殊时期,本应该是助长国威的虎门销烟事件,却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也给了清王朝妥协派陷害、打击报复林则徐一个机会。 1840年9月至1841年5月,林则徐先后两次被停职、降级。不久,靖逆将军奕山在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道光皇帝求和心切,把英军入侵中国所有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 1841年6月28日,道光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半个月后,林则徐赴戍途经西安,与家人惜别。 朝廷衰败、外敌入侵,胸怀一腔报国热血,却接连遭受陷害、报复。然而,此时的林则徐,仍胸怀祖国,心系社稷。临行前,他留下了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从西安到张掖,林则徐一行走了近两个月。1841年8月底,他们进入张掖境内。 据《甘州府志》记载:“1841年8月27日早晨,林则徐出山丹县西门,过土佛寺(今山丹大佛寺),至东乐城。时至中午,林则徐在东乐城吃午饭后过山丹河。到达甘州境内的东古城(屋兰古城、仁寿驿,今古城村)时,天色已晚,于是便夜宿东古城。”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编辑:[
穆好强
]
|
|
![]()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5 Gansu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