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新创秦剧《八月十五月儿圆》看甘肃近年秦剧发展2017年02月28日 06: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将美的事业进行到底 ——从新创秦剧《八月十五月儿圆》看我省近年秦剧发展 ![]() 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新创秦剧《八月十五月儿圆》演出剧照。本报通讯员高星伟 本报记者施秀萍 一部新戏,首演即走向市场,连演4场,场场上座率达97%; 一部新戏,得到专家高度好评,更得到观众普遍认可,戏迷们不仅在演出期间给予雷鸣般的掌声,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开剧场,还想方设法找到演员、找到院长甚或打电话、发微信、写长诗表达观后感受…… 难怪连创排这部戏的剧院院长都说:“预料到会成功,但没预料到反响会这么大!” 这部戏,是一部秦腔,由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历时一年、投资290万元创排的现代秦腔《八月十五月儿圆》。 甘肃,又出了一部好戏 “甘肃,又出了一台好戏。”在1月17日举行的《八月十五月儿圆》专家研讨会上,肖美鹿、王正强等著名戏剧评论家几乎众口一词。 秦剧《八月十五月儿圆》改编自苏州滑稽剧《顾家姆妈》,但并非简单移植。编剧正是甘肃秦腔艺术剧院院长王建平,他在《八月十五月儿圆》讲了一个跨世纪的大爱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自甘肃的小保姆红柳为顾雪飞照顾一对龙凤胎八月和十五,谁料大年三十,顾雪飞“突然失踪”,在那个物资匮乏“无票证啥都买不来”的艰难岁月,没有户口的红柳顿陷水深火热之中。正月十五,为了不给靠“定量”度日的房东唐云天和善良的街坊们再添麻烦,性格倔强的红柳带着一对弃婴,冒着漫天飞雪踏上了寻找人生希冀的艰辛之路…… 十五年后,误以为红柳“拐跑”了龙凤胎的唐云天偶遇红柳,才发现红柳以博大的人性和超越血缘的无私母爱,靠蹬三轮车、卖苦力养育着龙凤胎…… 又一个十五年后,红柳已为奶奶和外婆,但八月和十五一个富一个穷,亲兄妹为了孩子多吃几口奶而反目,红柳用“有奶吃的要想着没奶吃的”朴实语言呼唤着亲情的回归…… 又一个十五年后,红柳已进入古稀之年,就像戏剧,八月和十五的境况却“打了个颠倒”,由富而穷的八月“逼着”红柳交出顾雪飞留下来的“很值钱”的红木雕花盒,谁料里面竟是八月和十五真正的生母留的一张字条“求好心人收养”…… 全剧两个半小时,跨越45年,但剧情衔接紧密、跌宕起伏、流畅感人,并无拖沓、冗余之感。最鲜明的特色则正如肖美鹿所言:“《八月十五月儿圆》实现了戏曲的回归与人性的回归,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好戏。” 戏曲的回归,即舞台的整体呈现、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都遵循了戏曲的规律,也完全是戏曲的特征。比如,舞台上没有门,但观众能“看”到开开关关的门;舞台上没有三轮车,但观众“看”到了颠簸骑行的三轮车;舞台上也没有“大雪纷飞”,但观众“感受”到了浸入肌肤的彻骨寒冷……这些全都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表现出来,而这,正是戏曲程式化的地方,也正是戏曲原本该有的面貌。 人性的回归则贯穿全剧始终。著名戏剧理论家王正强说,《八月十五月儿圆》写的是人,但以人带事,以事带戏,满台是戏,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最高尚的情操——仁义礼智信。现在社会上老人晕倒街头没人敢扶,人不信人、人不爱人,该剧就是呼唤人性的回归;选的题材虽然不大,但以小见大,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生硬灌输,而是在跨度45年的感人故事中“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开来,又与每一个观众的生活相似相知,这才是今天观众最需要的剧目。 “这是很长时间以来,让我特别感动,也让我忘记了自己身份的戏。”国家一级编剧李天圣原本带着职业习惯去“挑毛病”,没承想,却与大多观众一样流着泪看完该剧。1月9日晚的演出后,十几个中年妇女还跑到后台抱着红柳扮演者苏凤丽失声痛哭;1月17日的专家研讨会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雷通霞、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李槐子又几度哽咽…… “这样的情形从未预料过,也从未出现过,是人间真情打动了大家。”仅仅演了四场的《八月十五月儿圆》能得到如此反响,王建平很是欣慰。
编辑:[王辉文]
|
|
![]()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1 ICP备案号:陇ICP备0500034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