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体

【百花】猫耳朵

 2019/01/25/ 05: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周莹

猫耳朵

  周莹

  “猫耳朵?”我惊讶地问。

  “猫耳朵。”文友平静地回答。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我还是蛮惊讶的。当时感觉好奇怪,猫耳朵,也可以吃?

  金秋十月,我从家乡鄂西北地区千里奔波,来到我心仪已久的旅游开发区洞头。第一天晚上在海岛边的民宿餐馆里,一群文友们围坐在餐桌上,居然听说有一种食物的名字叫猫耳朵!

  我们要吃猫耳朵,这不是童话故事,而是现实版的生活。当时,朋友清楚地告诉我,我碗里吃的东西,就是猫耳朵。在我的意识之中,猫耳朵只存在于童话世界里,它怎么可能长着翅膀从幻想的世界来到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呢?起初,我以为我的听觉出了错误。结果,不是我的听觉出错,而是我的见识出错了,因为我从未想过,我会吃到一种叫做猫耳朵的美食。人世间,有很多事情,其实是无法预料的。

  文友们聊天,我吃猫耳朵。嘴里吃着猫耳朵,耳朵里听着名师们的高见,身体和精神,听觉和味觉,同时享受着最美的盛宴。

  通过文友的介绍,我知道了猫耳朵就是洞头的一道经典名菜。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姜丝猫耳朵。两个名字,我更喜欢猫耳朵。非常诗意的猫耳朵,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

  猫耳朵的主要成分是番薯粉,辅料由花生、芝麻、红枣、红糖、白糖、姜丝等组成。洞头渔村大部分是由山地组成,山地适合种植番薯。番薯煮熟,与番薯粉充分糅合,作为外皮。花生细切,与芝麻、白糖,少许白肉拌成馅。然后像包饺子一样包成小三角形,中间微凹陷,形状犹如猫耳朵。等汤烧开后,把猫耳朵、红糖和姜丝一起下锅煮熟,即可食用。这道美食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但因为它独特的味道,而成为一道名菜。

  猫耳朵像不像我们内地的汤圆呢?类似,但又不同。吃了洞头的猫耳朵,想起故乡的汤圆。可是,汤圆毕竟无法替代猫耳朵。汤圆南北都有,猫耳朵独独属于南方的洞头。猫耳朵特别讲究地理环境,没有海岛,没有渔村,没有海浪和海风的浸润以及打鱼人出海抗争大海风浪的精神,也许就没有猫耳朵的存在吧。简简单单的一道菜里,不仅融入饮食的文化,还融入了大海的文化。海岛上的饮食文化,是需要用心、用思想来品味的。

  海岛灯塔照亮道路的夜晚,屋外细雨,淅淅沥沥。海风肆虐,气候潮湿。室内,品酒划拳。文友相见,交谈甚好。碗里躺着三个圆乎乎的猫耳朵,慢悠悠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猫耳朵,满嘴香喷喷的,整个味蕾上都沾满了甜滋滋的气息。用番薯粉做的猫耳朵,吃起来外皮微韧,内馅香脆,很有嚼劲,回味无穷。我的意识里只有一个最合适的词语:齿唇留香。

  吃过猫耳朵之后,身暖,心更暖。吃不够的猫耳朵呀!你为何偏偏只属于海岛洞头呢?当我准备购买几袋猫耳朵带回去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们时,友人却告诉我说,洞头的猫耳朵,快递到杭州都融化成一团,无法吃了,哪能快递到湖北去呢?路途携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网上也没有卖洞头猫耳朵的商家。

  猫耳朵是有根的。它的根,只属于洞头,属于海岛,属于渔村,属于懂它、爱它、怜它的人群。猫耳朵的根茎以及它的气味,只能扎根于生养它的土地,洞头的岛屿和海边。恰如《晏子春秋》中说的那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离与去的记忆狭缝之间,储存着猫耳朵的文化气息和海浪之声。特殊的地理环境诞生出来的特殊菜名,应该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符号和生命符号以及特殊的使命感。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