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

【甘肃省两会】民建甘肃省委建议:让文化产业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9/01/30/ 08:1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栎

让文化产业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提升城镇文化服务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高品质的宜居城镇,实现城镇化从城镇规模的量变到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质变。

  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就业能力强、易于和相关产业融合,是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为此,民建甘肃省委提交了《关于我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提案》。《提案》建议,以新型城镇为载体,推动我省文化产业落地生根快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全局性发展。

  民建甘肃省委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城镇化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难以持续,过低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了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更高,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我省城镇化率较低,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同时,当前的城镇化进程,缺失文化特色、淡化文化传统、消解文化基因的开发方式十分普遍,造成文化产业规划与建设在空间分布上遍地开花,在产业形态上盲目跟风,产业结构上同质严重,导致文化产业难以实现提质增效、换档升级。城镇发展粗放,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城镇化配套的落后导致了城乡文化消费水平不均衡、区域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进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缺少产业支撑。许多城镇的新城开发中,因文化产业的孤立存在而造成“产城割裂”现象,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文化产业也难以获得城镇消费带来的持续增长。

  此外,城镇化空间失衡,也造成文化产业聚集效能减弱。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部分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城镇地理空间中处于弱势。文化产业选址往往处于非中心区域,距离中心城区或者城市商务中心区较远,难以获得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商务、技术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便捷共享及配套服务。

  民建甘肃省委建议,我省要借助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产业为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当充分利用我省宝贵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效益比较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化品牌优势,筑起特色产业坚固框架。省内各地区可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打造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创意文化特色新型城镇,也可依附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积极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文化产业园为核心动力区,形成产城一体化文化特色新型城镇。

  同时,积极打造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整合文化资讯、舞台演出、培训讲座、展览、旅游等文化内容的综合性平台;加快数字化建设,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其他各类终端进行统一推荐、检索、预约等服务。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提高产业附加值,形成高端产业价值链。

  各市州还应建立文化综合规划体系。以各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整合作为切入点,建立文化产业综合规划体系,优化文化产业整体布局,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和谐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在推动文化产业和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中,创建文化产业各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商制度和规范的行为准则。建立区域文化产业协调运作机制。按照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资源条件,构筑与其相匹配文化产业分工,合理调整区域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科学规避重复建设。加强城镇治理主体协同性,借助机制创新与模式创新,使城镇治理结构实现科学高效运作,使我省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序衔接。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