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记者对话大型纪录片《西北孔道》总导演丁如玮——一条路,一段封存八十年的历史

 2019/02/03/ 09:09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平丽艳

本报记者对话大型纪录片《西北孔道》总导演丁如玮——

一条路,一段封存八十年的历史

丁如玮近照

《西北孔道》海报。

  一部纪录片,通过抽丝剥茧般的讲述,让一条地处中国西北、封存80年的国际援华大通道拨云见日,重新被世人所知晓。

  从1月28日起,由兰州市委党史办、兰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西北孔道》登上央视九套首播,这部纪录片分为《暗渡陈仓》、《生死通途》、《复仇之鹰》、《道高一尺》共四集,以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历史背景,讲述了1937年至1941年期间,苏联以兰州为中转站开辟空中援华交通航线,秘密援助、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西北孔道的艰难诞生、西北孔道陆地线路的建设和运行、苏联通过西北孔道空中线路帮助重建中国空军、中日围绕西北孔道展开的较量四个方面,去揭秘围绕这条通道发生的故事。纪录片热播期间,《西北孔道》总导演、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主任丁如玮,向记者讲述了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幕后故事。

  受访人:《西北孔道》总导演、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主任 丁如玮

  采访人: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平丽艳

  1 从《兰州空战》到《西北孔道》:国际援华大通道封存80年无人晓

  记者:这条国际援华大通道,也就是片中的“西北孔道”被封存80年无人知晓,您是如何发现这个题材的?

  丁如玮:拍摄《西北孔道》,还要从我们拍《兰州空战》说起。2013年,兰州市党史办主任毕燕成找到我们,希望能拍摄一部反映兰州作为大后方在全国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纪录片。在抗战时期,兰州是国际援华交通线的枢纽和物资中转站,因此被日军当作了轰炸的重点,妄图以此来阻断这条军事运输线路。最终《兰州空战》历时一年的拍摄,于2015年7月正式完成后就入选“血铸河山”抗战系列城市影院联盟展播,随后还获得了“莫斯科电影节”特别奖以及众多全国性的大奖。

  尽管如此,我心中却留下了一个遗憾,《兰州空战》只是讲了兰州空战,但是在兰州空战的大背景下,对中国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西北国际援华大通道仍然是一段封存的历史,有必要通过影视记录的手段展现给观众。

  记者:和我们分享一下西北孔道的历史渊源吧。

  丁如玮:太平洋战争是1941年爆发的,那时候才有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此之前,中国都是孤立无援的,日本在加紧侵华的过程中,封锁了我国海运的所有航道,苏联原定于通过海上运输的援华物资,被迫需要开辟新的通道,国民政府迫不得已,在中国共产党的穿针引线下,和共产国际的大本营苏联展开谈判,并签订了秘密协议,所以才有了这条西北抗战国际大通道,当时被称为西北孔道。

  当时的淞沪战场,中国军队已经陷入被动,哪怕是多一支好枪,多一发子弹,都能为中国士兵增加一分希望。此时,苏联车队计划穿越整个西北孔道。他们从霍尔果斯进入中国境内,横穿新疆后,再途经河西走廊到达兰州,在中国境内的全程是2695公里。1937年9月前,新疆段除了乌鲁木齐到哈密、伊犁有公路外,其他路段是仅供骡马通行的驿道,卡车根本无法通行,而甘肃段河西走廊从西口嘉峪关到东口乌鞘岭的公路情况也十分棘手,面对如此艰难的情形,各族人民团结奋战,不畏艰难,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西北孔道全线打通,为之后苏联援华物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北孔道当时在中苏都是高度机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条曾经功绩显赫的西北援华交通生命线,尘封80余年,鲜有人知。

  2 赴俄罗斯跨国拍摄:揭秘“西北孔道”深埋的秘密

  记者:《西北孔道》的拍摄历时两年,回忆起拍摄过程一定感慨万千吧。

  丁如玮:为了真实呈现出那段历史,我们就像一个研究者,查找、研究史料,并且从兰州出发,沿着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轨迹,从河西走廊一路走到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站在霍尔果斯口岸,看到前方绵延千里的路程却无法企及,心中遗憾不已。

  后来我们决定将拍摄视角从国内延伸到俄罗斯,经过两次申请,实现了赴俄罗斯跨国采访拍摄的想法,但是非常遗憾,我们拿到签证的时候只剩下一周的时间。在俄罗斯采访拍摄期间,我们采访了俄罗斯专家学者和苏联空军志愿者的后人,还参观了当年的反法西斯抗战遗址和俄罗斯反法西斯抗战胜利展览,对我们挖掘史料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尽管《西北孔道》由原来计划拍摄两集调整为目前的四集,仍有很多内容因为篇幅的限制没能容纳进去。

  记者:对于你们来说,在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丁如玮:面对“西北孔道”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在拍摄手法上,我们采取了现在和过去两条线索平行剪辑的方式,在现在的寻访中不断地挖掘整理出当年的故事。

  我们走访了当年的老兵,包括俄罗斯老兵的后代家属,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影像资料、实物乃至研究都非常欠缺,我们在采用了人物对话、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的同时,还借鉴融入了现代多媒体手段,与北京联纵影业公司合作,通过动画的方式还原历史画面,让影片更加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同时也有了现在这样比较具体、完整地呈现。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大家了解西北孔道,了解那段历史,从此记住西北孔道,就像记住驼峰航线一样。

  记者:从《兰州空战》到《西北孔道》,这两部纪录片展现了在全面抗战时期,兰州作为大后方发挥的重要作用。能透露一下您的最新拍摄计划吗?

  丁如玮:我们已经着手拍摄儒学名家、晚清进士、“五泉山人”刘尔炘,他重修五泉山,造福乡梓,为发展甘肃的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他开设医学讲习所和同仁施医馆,致力于济世救人和培养中医药人才事业,还为兰州的多民族交融做出了重大贡献……随后我们还将陆续挖掘一批兰州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比如声震西北的陇上先贤水梓、通背拳马家等等,这些都是兰州民间非常知名的人物,随着老一代的逝去,他们的故事没有整理出来,就会被人们慢慢忘却。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拍摄的新方向——兰州文化传统人物系列,从另一个系列来讲述兰州的故事。

  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把生我养我的这座城市——兰州的名字,更多地融入我的作品中,从《兰州1949》到《决战兰州》,从《兰州牛肉面》到《兰州空战》,从拍摄兰州的历史遗迹到文化名人,记录和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兰州,是我的梦想,也是一种情怀使然。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平丽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