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体

【走遍甘肃】大像山镇印象

 2019/02/10/ 04:5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琪

大像山公园一角 资料图

  贰

  往事越千年。

  长长的渭河,擦过古城的边缘,悠悠地流淌在历史的长廊里,波光粼粼。每一道起伏的波纹,都是时间的年轮,古镇的记忆。

  大像山镇,地处渭河中游,扼控秦陇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鼓角不绝于耳,刀光目不暇接。古镇见证过不同时期的战争。秦人的战马在这里嘶鸣,隗嚣的箭镞在这里鸣响,三国的战火在这里燃烧,吐蕃的狼烟在这里升腾,金人的铁蹄在这里横扫,民国时的军阀在这里混战,及至中国工农红军五次经过这里,洒下红色种子,建立红色政权……渭水悠悠,满是历史的波光;朱山茫茫,尽是古镇的记忆。

  站在大像山镇的边缘,望着古老的渭河,穿过苍茫的时光,寻找古镇的源头。悠悠渭河,从鸟鼠山流来,流过朱圉山,驻足在幽静的毛家坪。这里是西来秦人最早落脚的地方,也是秦人挥师东进前的大本营。公元前688年,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秦武公,策马扬鞭,翻越陇阪,挥鞭朱圉,一举荡平了长期盘踞在这里的冀戎部族,并在这里设置了华夏第一个以政权管理为形式的县:冀县。《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华夏第一县由此诞生。书写了我国政治制度史上光辉的一页,成为秦武公一生中最为后世称道的功业伟举。那么,标志华夏第一县的县址又在哪里呢?古镇最初是从哪里出发的呢?2014年底,国家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历时两年,终于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找到了2700年前的县城所在地,甘谷毛家坪。它与今天的大像山镇一脉相承,同处渭水之滨、朱山之下,直线距离仅25公里。而那里出土的子车戈铭文,又无言地透露了当时冀县最高行政长官的身世:穆公重臣、先秦贵族子车氏。也就是说古冀县的第一任县长是子车家族的某一位族长。如今,子车姓氏像华夏第一县的县治一样,湮灭在了时光深处,不为人们所知。但“黄鸟悲鸣”的文学意象流传了下来,“县”这一极具生命力的政治管理体制延续了下来,至今仍活力无限,生机盎然。

  然而,古镇真正的兴盛和繁华始于西汉。这个距西汉国都长安仅400多公里的陇上重镇,在两汉长达400多年的历史中,地位显赫,声名海内,不但是冀县县治,而且是天水郡治、汉阳郡治,更是凉州州治,管辖范围东至长安附近的三辅,西到西域地区,几乎包括了现在的整个大西北。“三治”合一的煌煌盛景,让冀县成为当时中国西部真正的标志和旗帜。

  风吹渭河,哗哗地翻动历史的书页。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刘彻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首先在这里设置天水郡,把古冀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西汉末年,盘踞陇右多年的隗嚣,又在这里自称西伯,建都于冀,得陇望蜀,欲为天子。一时多少豪杰,走马古冀,兵戈相向,血雨腥风。东汉时,汉明帝刘庄改称天水郡为汉阳郡。公元168年,汉灵帝刘宏又将凉州刺史部治从陇迁冀。今日的甘谷大像山镇,成为州、郡、县三级政权所在地,历史地位空前提高。那时的冀城,气度庄严,热闹繁华。一道道书写在竹简上的政令,从这里发出,一匹匹驮载着秋风的战马,在这里奔腾。悠扬的驼铃,温柔的丝绸,来往的商旅,璀璨的佛光,在这里竞相争辉。但随着东汉的覆灭,古镇日趋衰败。邑人田骏丰在《伏羌修城记》一文中写道:代宗广德元年以后,没于吐蕃,历五代,至宋太祖建隆初,其中不属中国者一百九十九年。建隆三年,置伏羌寨,熙宁三年,升为伏羌城,金仍之,直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始升置伏羌县,中间不复置县者五百十四年,明清因之,以迄于今。

  千年古镇,起起落落,是斑斓历史的一道景,多难民族的一个痛,黄土陇中的一个愁。

  月在读天,风在读地,我在读古镇。

崇文苑 靳宝生

  

  幽深说历史,斑驳写古镇。在深邃幽静的古镇文化长廊里,站立着一位位春风般温暖的古镇贤达、文化学人,他们是古镇的灵魂,古镇的命脉。

  伏羲,一位被世人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圣人,他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开天明道,肇启文明,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盏圣火,从此,人们摆脱了洪荒蒙昧的漫漫长夜,步入了鸟语花香的文明时代,他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位中华人文始祖,相传就出生在甘谷县城南不远处的古风台,那里至今还存留着一个个叫“伏羲笔”“伏羲洞”“伏羲手臂”的古老地名,使用着从伏羲时代流传下来的八卦鸡笼、八卦灶台等古老物件,传唱着“甭看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的古老歌谣,让你感受到有一种古老,叫庄严;有一种力量,叫文化。

  孔子,字仲尼,儒家思想杰出的代表,一位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哲人。有人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孔子灿若星辰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位佼佼者,其中有一位就是来自甘谷县石家台子的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甘谷县)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闻孔子聚徒讲学,跋涉万里,就学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为孔子弟子中‘受业身通者七十七之一’。学成返乡,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风范遗泽,后世景仰。”如今这位“能傍尼山拜日月”的石作蜀,依然站立在花木葱茏的甘谷县大十字广场,默默地启迪后学,鼓舞来者。

  一代谋圣诸葛亮,运筹帷幄,算无遗策,是智慧的神话。他一生纵横沙场,阅人无数,更以善于识人用人而为后世称道。公元228年春,当他驾着北伐的战车,来到冀县时,欣喜若狂地发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托国之士,这个人就是生于甘谷、长于甘谷的“凉州上士”姜维。姜维从此登上了三国的历史舞台,成为后三国时代一颗耀眼的明星。然而,世人常常津津乐道的只是他盖世的武功和卓越的军事才华,却忽略了他同样出色的文学才华。其实,他还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简洁质朴,凝练精致,记述人物,宛若亲临,文风影响着当时魏晋乃至后世文坛,在魏晋文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徐公持在《魏晋文学史》中说:“如姜维《蒲元别传》,上承刘向,下启魏晋,于志人小说领域别开生面。”此外,他还是一位操琴度曲的行家里手。左思《三都赋》中说:“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就是说当时除了诸葛亮、姜维,没有人配称琴曲上的行家!

  历史被渭河的水淘洗,又被朱山的风翻篇。被千年风雨浸润过的大像山镇,是一壶陈年的老酒,是一曲古老的歌谣,是一篇接一篇的故事,故事不断,古镇不老。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