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民俗风情】社火与马社火

 2019/02/13/ 06: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子伟

【民俗风情】

社火与马社火

清水县马社火表演 王诚

  李子伟

  社火是中国普遍流传的一种传统节庆活动,集中在过春节期间展现。

  社火在我国出现很早,周秦时代就已现端倪,两汉南北朝至唐代,大为发展。到了宋代,已蔚为大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当时的社火。

  最早的社火是为崇祀社神与火神而源起的。社神即土地神,在民间,土地神是一位大神,谷物的生长全赖以土地,有了土地,万物可以在其上生长。中国人以农立国,五谷丰收了,“仓廪实而百姓知礼节”。所以在春节到来时,百姓便用自己的方式,载歌载舞,以各种方式庆祝过去一年上天赐予的风调雨顺,谷物丰收,同时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带来好运,带来希望。崇火是因为火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熟食,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根据古籍记载,最早的火神是三皇中的炎帝与黄帝,还有五帝中颛顼的儿子祝融。所以说,社火是民间最神圣的娱乐载体,是全民参与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自发地传承,使这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下来,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精神力量。

  流行在天水、陇西一带的社火,有传统的秧歌、高抬、舞狮子、划旱船、夜秧歌、高摇伞、高跷、马社火等。在众多传承不衰的社火中,唯有马社火日渐衰微,已很少见。

  马社火者,顾名思义,是以马作为道具的社火。马社火起源应当很早。但马社火的流行多在中国的西北部,由于山大沟深,路径窄狭,人们多畜马骡,靠它们运输货物,长途贩运,或用作耕力,提高劳动效率。旧时西北一带把从事骡马贩运的人叫“脚户”,把脚户们住宿的客店叫“骡马店”。骡马的畜养是马社火存在的基本条件。马社火的展演,为正月农闲之时,骡马歇息在厩,膘肥体壮,正好用得上。演马社火时,先要挑选那些体格健壮,毛色较好的骡马。名义上叫马社火,其实没那么多马,便由骡子来充任了。从各家各户选出能表演马社火的骡、马后,每家先要用清水、梳子把骡马清洗干净,让毛色更亮,让牲口更加精神。耍社火的前一天晚上,要给牲口吃些豌豆、黄豆之类的精料,让它们体力充沛,能陪人们耍一天社火。第二天一清早,便给骡马披红挂彩,在骡马额头、马耳朵上挽上红花,把彩鞍或花被披在骡马身上,骡马的装扮就算完成了。马社火的骡马一般是雄畜。

  耍马社火,马“身子”非常重要。所谓身子,就是要化装成相应的古代人物形象。事先根据马匹的多少,确定表演什么题材的内容。马社火的表演者一律是男性,没有女性,所以表演的题材多为古代战争题材,如“三国系列”“封神演义系列”等。演员装扮成关羽、张飞等古代人物的形象,浓墨重彩画上脸谱,披上战袍、铠甲,手执大刀、长矛等各式兵器,跨上战马,马社火便隆重登场出发,豪迈气派地行走在山村小镇上,演员们挥动兵器,做着各种生动夸张的动作。人们争先恐后,观看马社火的表演,度过开心的一天。马儿在动人魂魄的锣鼓声中,踏着细步,“嗒嗒”地穿过人群,配合演员完成自己的使命。

  马社火的锣鼓点子非常重要,常常由技术熟练的鼓手担当,起着指挥的作用。那震耳欲聋,欢乐动人的锣鼓声,荡起了人们心中的春之潮,激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马社火的表演题材中,“封神演义系列”特别突出,这大概与传说中的马社火起源的故事有关。据说周武王伐纣时,武王的部队遇到了闻太师的阻截,无法克敌,不能前进,武王姬发苦思冥想,终于计上心头,他让兵士全部戴上各式各样做好的凶恶的面具,装扮成天兵天将的样子,骑马向闻太师的部队冲去,闻太师一时不辨真假,以为是天兵天将下凡助阵来了,急急让部队后撤,周武王终于克敌制胜。后来民间仿效周武王的办法,兴起了马社火。最初马社火的表演者戴的就是傩面具。几十年前,戴傩面具表演的马社火在清水山区还存在,后来便慢慢消失了。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提高,使用畜力的情况越来越少,影响到农村豢养的马骡等大牲畜越来越少,致使马社火失去了载体,所以马社火现在难得一见,每年城里进行社火集中表演时,偶尔有马社火出现,人们便惊呼一片。

  时移世易,时代的发展让许多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正在消失,并代之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生活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