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理论】脱贫攻坚要重视解决文化贫困问题

 2019/02/20/ 06: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瑞萍

脱贫攻坚要重视解决文化贫困问题

  王瑞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贫困人口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就会落空,各项全面小康社会的硬任务、硬指标也将难以落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在着力抓好全面小康社会硬任务落实的同时,要注意解决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文化贫困问题。

  相比较而言,贫困人口物质生活的“贫”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解决起来比较容易。贫困人口文化的“贫”则存在于精神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形成机制多样,构成因素也比较复杂,解决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文化贫困问题不解决,物质生活的贫困问题即使解决了,贫困人口深层次的精神贫困问题仍得不到解决,因贫困文化返贫的问题还会出现。相对于物质层面的脱贫攻坚,解决文化贫困的脱贫攻坚更困难,难就难在这是一个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牢脱贫思想基础的上层建筑工作,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设计和规划出更加周密细致的方案,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才智,才能完成这个艰巨和光荣的时代使命。

  文化的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针对贫困人口的文化贫困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扶志、扶智在解决好文化贫困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教育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掌握和运用的水平。当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应该紧紧抓好三项解决文化贫困问题的重点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教育扶贫战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一个共同性就是教育落后。因此,教育扶贫既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的各种帮扶,也指彻底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现状的实践。教育扶贫当前应该狠抓贫困地区毛入学率的提升,让所有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够有学上。要抓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巩固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建立五级控学保辍机制,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数据教育平台,完善劝返建档立卡制度和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投资,彻底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要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素质和待遇的提升,优化教育配置和教育资源,让那里的教师职业成为最受人尊重和最受人羡慕的光彩事业。

  二是全力激发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进取意识和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积极态度。大力营造脱贫光荣、懒汉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开展培育新风尚,移风易俗,破除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旧习俗的活动。要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诚信建设、孝老爱亲、勤劳节俭等教育与扶志教育相结合,把这些教育融入激发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等各个方面。要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审美观,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讲文明树新风”的引领作用。

  三是把握扶智重点聚焦发力。扶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引导贫困人口成为会经营、懂技术、拓市场的新型农民。我国脱贫攻坚强力推进,取得稳定减贫阶段性成效,离不开“智”的助力。扶智不仅仅指贫困人口的各种脱贫技能的培养、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新型市场交换活动的开展、投放市场的商品制造水平的提高,还指科技服务贫困人口、服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确立,科技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联系和互动的增强,包括产、学、研综合体的构建,一批批能够服务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土专家”“田秀才”的诞生,一批批热爱农业、服务基层,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服务的大学生的扎根。“智”改变“贫”的潜力无穷,“智”为脱贫服务的前景无限,扶智可拓展的空间巨大。

  解决文化贫困问题说到底就是走一条文化扶贫之路,其实质是通过向贫困群众灌输新文化、新知识和新价值观,传授新技术、新技能和新科学观,从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体脱贫攻坚的素质和能力,实现物质富民和文化富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综合发力,为夺取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作者为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