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甘报故事】我的梦想芳草园

 2019/02/22/ 06:2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许锋

我的梦想芳草园

  许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芳草园。我的芳草园里弥漫着新闻理想和文学梦想。《甘肃日报》,是我朝理想迈进和圆梦的肥沃土壤。

  新年伊始,《甘肃日报》文艺副刊“百花”版发表了我的散文《西站的声音》,记录了我青春岁月里的记忆。千把字的文章无法承载太多的往事,其实,从那时起,我便与《甘肃日报》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991年,我毕业分配工作进了铁路系统。干的是技术活儿,脑子里想的却是新闻与文学。文学有点遥远,“新闻”却触手可及。我像一个误入荒原的猎人,短暂的惊慌之后,发现到处是“猎物”——新闻线索。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新闻采访,青工、团员、党员、技师、工程师……只要有亮点,我都不请自到,软磨硬泡。新闻稿写好后,我分门别类,有的送到厂报,有的送往晚报,有的送往工人报。《甘肃日报》是省委机关报,我琢磨很久不敢轻易尝试。几次从西站进城,路过“白银路47号”——那是《甘肃日报》的老门牌,我犹豫半天,最终折返。的确,对于基层作者而言,由于掌握的新闻资源“规格”不高,想在《甘肃日报》发稿是极不容易的事,甚至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梦想如猫爪挠心。我对《甘肃日报》的版面琢磨了很久,终于发现一条“捷径”:新闻摄影。参加工作之前,在父母的支持下,我买了一台“甘光”傻瓜相机,学会了拍摄和冲洗黑白照片。我灵机一动,把典型人物“咔嚓”成照片,然后躲进车间的一间一直闲置的办公室,挂上厚厚的窗帘,摸黑冲洗。图片晒干之后,我配上文字说明,骑上自行车直奔白银路而去。一路疾行,进了甘报大院,浑身上下已是大汗淋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擦了把汗,望了望像是在半山腰威严俯视我的编辑部大楼,大步流星,拾级而上。进去之后,又傻了眼——好几层楼,那么多办公室,该送到哪里呢?

  在空荡荡的楼道里踅摸半天,我敲开了总编室的门。里面坐着一位胖乎乎又和蔼可亲的中年人。他一点架子都没有,见到基层年轻作者还起身招呼。我把照片递给他,他一张一张仔细看,看了图片又看文字说明。他的原话我早记不大清了,大意是,报纸是黑白印刷,所以照片首先要反差大,另外,没有人物的照片不是新闻照片。我的几张照片,有的太“灰”,没有层次;有的只有机器没有人。有一张基本满足要求,他说可以“留用”。

  之后的每天早上,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传达室看邮递员送来的散发着墨香的《甘肃日报》。在焦灼地等待了一周后,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杰作”:黑白分明的画面上,一位高级技师正全神贯注地操作车床。摄影:许锋。图片“横跨”三栏,排在版面右上角,可谓“气势磅礴”。这件事,不但“燃烧”了我,也“燃烧”了工人们的心。

  我乘胜追击,接二连三地跑编辑部。有一天还发了“组照”:两张照片。也知道了那位中年人的名字,就是后来当了报社副总编辑的玄承东。

  几年之后,我离开企业,到一家报社从事专业新闻工作。那时,报纸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大家纷纷扩版,《甘肃日报》也于每周五出“周末版”,对开4版,图文并茂,一时好评如潮。有个栏目叫“嘈嘈切切”,名称应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定位为发表贴近社会、生活的随笔、杂文。看了几篇,我的手也痒痒,尝试着写作、投稿。那时,我所在的这家报纸也在甘肃日报社照排中心排版。一个周四,我去签字付印时,突然从一名排版工人的电脑屏幕上看到了我投去的作品,心不禁怦怦乱跳。有一位看似中年、脸庞消瘦、头上夹杂着少许白发的编辑正坐在一旁指挥排版。我怀揣着喜悦跑到一边,悄悄向给我排版的工人打问,她说那就是彭中杰老师。

  彭老师后来编“百花”副刊,我也是他的作者。2004年8月初,我写了一首诗《百年的身影》,可不是一首短诗,而是长达80行的诗。诗歌在“百花”副刊头条围框发出,占据了很大一块版面。我不知道这首诗在读者中产生了多大影响,但能在《甘肃日报》发这样一首长诗,对我的创作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那些年,我的新闻理想和文学梦想在《甘肃日报》不断飞扬。我清晰地记得那些园丁的名字:黄胜强,编过我的新闻大特写、随笔;尚德琪,编过我的新闻评论;邱暄美,编过我的小言论……还有《甘肃日报》的老报人、著名作家田企川、吴辰旭等前辈,都对我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杂文写作不断鼓励,关爱有加。

  2000年-2004年,我也成为甘报子报的一员。我在浓郁的新闻氛围里成长,也结识了更多德才兼备的甘报人。2001年6月28日,我还被中共甘肃日报社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岁月如梭,如白驹过隙。如今,我也出版了十几部作品,散文、小说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小说选刊》等。但是,我始终不能忘记在我的“青葱岁月”里给予我鼓励与帮助的《甘肃日报》和那么多甘报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我无以为报,偶有短文,还要扰攘“百花”。好在文艺部主任叶海以及编辑张琳,我曾经的同事王莉等,并不嫌弃,每每刊发,给在异地他乡的我以故乡的温暖。

  值此《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借用去年《甘肃日报》改版“宣言”中的八个字祝福她:花落莲出,风靡陇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