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群文视野】大地无处不飞歌

 2019/03/06/ 08:3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燕兵 徐树喜 周琪

  华丽转身的创新答卷

  燕 兵

  如果没有“新甘肃”APP的春节直播,民乐合奏《青花瓷》这样的小清新节目,或许只能在甘肃六建的联欢会上与企业内部职工分享;而歌舞《庄浪人》里粗犷的劳动号子,也无缘让“90后”“00后”的城市“文青”们感受到另类民谣的惊喜……但借助“中国银行2019新甘肃网络春晚”的特别舞台,类似这样非专业而接地气的近百个来自基层来自百姓的文艺节目,才有机会集中展现在主流媒体强大的网络空间,吸引到近390万人次的点击关注。

  尽管己亥春节的浓浓年味儿渐行渐远,人们已经回到工作和生活的常态当中,但“网络春晚”的话题依然被不断提及和评议。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日报社联合主办、甘肃新媒体集团承办的“网络春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在新甘肃APP、每日甘肃网、掌上兰州APP以及腾讯、网易、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热闹起来,一直持续到正月初六,总时长超过720小时,内容丰富精彩,引起持续围观和热议。

  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动作,出自甘肃新媒体集团的“新甘肃”APP,实现了从“一纸风行”到“一网风行”的华丽转身。从传播效果看,这个以根基深厚的纸媒班底打造的融媒体平台,跨界施展,取得了视听传播的极大成功,也对甘肃新媒体集团的内容生产能力、聚合能力、传播能力等,进行了一次集中检验。

  融媒体运营的根本依托是互联网思维,这让资源整合的力度被极速放大,也让内容传播实现了点对点的高效到达。“网络春晚”充分证明了融媒体的活力和效力,证明了融媒体在诸多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创新能力。

  在众多亮点当中,对群众文化的关注、引导、帮助,是这台“网络春晚”最重要的贡献和收获之一,让群众文化工作感受到了别样的春意融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泛而精心的节目选择。借助网络平台,此次春晚征集到了来自全省各地的300多个文艺节目,从中精选出99个提升包装后播出。这些节目当中体量最大的是行业及群众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创作展示;大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艺术的原创节目,尽管略显粗糙,但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传播方式的改变,让很多鲜活灵动的节目有机会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由网络平台进入广大受众的视野。肃州宝卷、庆阳道情、南梁说唱、兰州理工大学的武术表演、甘肃公路发展集团的业余舞蹈、平凉五中学生的《纸扇书生》、金塔县文化馆的唢呐独奏《欢腾的大地》、甘南藏族自治州宣传部的童声演唱《小扎西小卓玛》……就这样聚拢在“网络春晚”。当然,也需要有来自甘肃省歌剧团的原创管弦乐《马踏飞燕》和西北师大舞蹈学院的《飞得更高》这样体现专业水准的节目,以及《一分钟新兰州》这样的精美城市形象短片。

  尽管节目的报送途径大多数是通过各地宣传部门或行政部门,但节目制作单位完全体现了群众性特点。相当一部分节目来自非体制内单位的新文艺群体,而且表现非常抢眼,展现出他们蓬勃发展的活力和小、快、灵的优势,以及对展示平台的渴望。

  二是具体细致的专业帮助。首先,每个节目都由专业评委按照互联网思维和艺术标准把控、审核选拔,由分散而集中。既要求节目的大众性,又要求基本的艺术性;既讲求题材的独特性,又关注艺术表现的感染力;既追求原汁原味,又考虑到网络平台的传播效果。如此选择和最终呈现出的节目,摆脱了传统电视晚会节目过度注重视听效果的弊病,又使群众业余文艺演出的展示得到了提升。其次,与节目播出同步的专家点评,非常符合互联网特征。既帮助观众提高关注度和引领欣赏,也直接给创作者、表演者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借鉴,有助于他们艺术水平提高。再次,节目包装运用虚拟演播室和其他技术、艺术手段,营造出“春晚”的场域气氛和视听识别。通过技术和艺术包装,给“养在深闺”的质朴节目披上了美丽的“嫁衣”,呈现出令人意外的精彩。

  三是主流传播的鼓舞作用。和一般自媒体的娱乐资讯传播有着本质不同,“网络春晚”完全呈现了主流审美价值。

  其影响力不仅是把优秀的作品传播给网络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众文化成果的“出口”问题,让真善美的艺术快速找到了众多知音。各地文化部门和文艺爱好者,都以节目入选为荣,引发了广泛关注。嘉峪关选送的少儿舞蹈《金猪纳福贺新春》,作为“网络春晚”第一板块《欢乐颂》的开场节目,让嘉峪关市民倍感骄傲。而《两当情歌》入选之后,地方文艺爱好者深受鼓舞,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热情。

  打破传统模式,选择“网络春晚”作为牛刀小试的节点动作,以更高效、更经济、更精准、更丰富的方式服务于春节群众文化生活,在贴近群众的娱乐氛围中引起受众对融媒体的自觉关注,可以理解为是甘肃新媒体集团一次富有成效的整合营销。祝愿“新甘肃”以此为突破口,开创一片融媒体的广阔天地。(作者为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关城脚下秦韵声

  徐树喜

  最是一年春好处,关城脚下秦韵声。

  己亥年正月十五晚,嘉峪关大剧院座无虚席,“闹元宵·促和谐”戏曲惠民演出活动在这里举行,嘉峪关市戏剧家协会和市秦韵戏剧艺术团联袂倾情上演了秦腔传统剧目《铡美案》,为今年的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秦腔作为西北五省区的地方剧种,有道是“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粗犷雄浑、高亢激越,体现了西北人彪悍的性格,表演侧重于人物灵魂深处的徘徊;苦音深沉、哀婉,欢音明快、刚健,给人以美的享受。

  嘉峪关依托市文化馆成立了市秦韵戏剧艺术团,本着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戏曲文化的长远发展着想,挖掘、整理、编排出了多部大型秦腔传统剧目,包括秦腔本戏10部、秦腔折子戏48部,为日常演出储备了丰富的内容和演出剧目,使嘉峪关市的戏剧文化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16年创排了四幕秦腔剧《北漠尘清》,那是一部表现雄关内外民族和谐、热盼天下太平的秦腔剧目。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肃州兵备道郭师古巡视嘉峪关,看到嘉峪关内外民族和谐,人民生活安康,遂泼墨勒石,在嘉峪关石关峡口留下“北漠尘清”的石刻。四幕秦腔《北漠尘清》正是从这一关键词入手。剧目以普通人物的视角,再现了雄关崛起、民族团结、文化融合的重大历史事件……

  2018年创排了《驿使情》,是以魏晋墓壁画“驿使图”为题材的四幕秦腔历史剧。《驿使图》是中国邮政的标志,来自于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彩绘壁画砖,“驿使图”生动地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形,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故事围绕魏晋时期来往敦煌、嘉峪关一带的驿使刘海儿和嘉峪关当地望族势力派代表段六爷之女段巧玲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展开。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成功源自真诚深入生活,历史的物证和民间的传说给予创作者鲜活的创作灵感。《北漠尘清》和《驿使情》取材于嘉峪关本土文化,其主创人员和演员全是本地文艺爱好者,他们的根在嘉峪关,长期致力于本土文化的研究,对自己的故乡有着深刻的感情,他们有梦想、敢拼搏、勇创新。两部剧目的成功,是嘉峪关人对自己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倾心选择,是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典范,开创了业余剧团编创大戏的先河。《北漠尘清》被原省文化厅列为“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并在优秀剧目调演中获三等奖。

  梨园又逢春,艺苑绽新梅。近年来,嘉峪关市剧协和市秦韵戏剧艺术团在社区、农村、工厂、学校以及旅游景点演出500多场次,被人们称之为最接地气的协会和老百姓自己的剧团。2017年12月,市秦韵戏剧艺术团被中宣部评选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民营院团先进集体”。

  “锣鼓一开场,众人寻声而聚”。如今在嘉峪关的剧场里、社区里,或公园的一角,街头的开阔地,无论是市专业院团的正式演出,还是秦腔爱好者争先恐后自发组成的自乐班;无论是演职人员、还是观众,他们的脸上都有着丰富的表情,这是他们最享受的时光。(作者为嘉峪关市文联主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