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社会民生

高科技产业精准扶贫靠什么——扶贫点上看变化之定西市安定区篇

 2019/03/25/ 08:5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高科技产业精准扶贫靠什么

——扶贫点上看变化之安定区篇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产业扶贫中,高科技产业园扶贫靠什么?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种薯扶贫产业园的先进扶贫模式,回答了这一问题:一头连着高科技,一头连着贫困户。

  靠责任 土地流转把产业园与农民连在了一条绳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企业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兴办高科技产业园,产业园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农民土地流转费用能否按期发放,关系到贫困户家庭的脱贫。

  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种薯产业园负责人李进福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企业要做大,首先要有担当,办厂离不开土地,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利益就连接在了一条绳上。”

  近年来,安定区立足本地,精准施策,秉持“培养主体就是服务农民”的理念,积极培养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香泉镇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助推脱贫攻坚、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之策,通过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易地搬迁农民人均5.5亩流转土地,每亩120元的价格,将迁出山区贫困户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2064亩,使93户搬迁户户均收入2640元。

  高科技产业园——香泉镇马铃薯种薯产业园是安定区培养的新型主体之一。

  2016年,定西马铃薯研究所产业园以每亩一年82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00亩,一次流转10年;2017年再次流转200亩,每亩一年720元。300亩土地,10年的流转费用一次性付清226万元,这对于贫困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高科技产业园与“扶贫车间”完全不一样,没有规模、没有场地、没有科技含金量,无法生存发展,企业的生存直接关系到贫困户的脱贫。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有关人士说:“脱贫的紧迫感、责任感时刻督促着我们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脱贫一刻也不能耽误。”

  靠技术 技术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柱

  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就会发现这里从实验室到日光温室大棚,无处不是高科技在支撑,就连暖棚喷管浇水也离不开技术,46个大棚,只有两名员工在电脑上操作浇水。

  “全球马铃薯的爷爷、奶奶在这里。”李进福幽默地说。

  该产业园年产马铃薯原原种8000万粒,年出口1000多万粒,48个品种遍布世界9个国家,在国内仅有5个品种种植,年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定西马铃薯原原种之所以能走出国门,靠的就是过硬的高科技。

  2000年,马铃薯研究所靠科技解决了试管苗的污染问题,使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之后,科研人员从网纱隔离、石棉瓦隔离,到现在的高架苗床隔离,经历了6年的科技创新,如今生产实现了与土地隔离的目标,完成了原原种微型薯土传性病害为零的突破。

  据了解,与地面栽培相比,高架苗床离地栽培喷灌施肥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每亩用水量节省1/3,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分别节省1/4、1/2。

  2016年,该所经过多种栽培基质试验,最后确定椰糠代替蛭石效果最佳,不但增产12.3%,而且成本还能降低44.6%,最重要的是栽培废料可以作为特效有机肥为土地所用,大幅度降低生产废旧基质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生产良性循环。

  转眼到了2017年,该产业园微型薯生产已全部实现了与地隔离的目标。

  在马铃薯种薯产业园,有一座大棚与众不同,棚上面安装了一排排太阳能光伏。这是该研究所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的新课题——光伏转化为智慧农业实验基地。

  该研究课题一旦成功,对中国农业发展将具有历史性的突破,将使我国现代农业真正走上智慧农业的新路径,造福千家万户农民。

  据悉,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正着手新杂交、新品种原原种的研发开展工作,将为10年后的市场做科研准备。在尝到科技带来的甜头后,该产业园深深地感受到,技术落后就要失去市场,唯有技术,才是高科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法宝”。

  “怎样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价值,这才是研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李进福说。如今,香泉镇马铃薯种薯扶贫产业园与土耳其、沙特、埃及等国合作,使定西高科技产业园生产的马铃薯原原种微型薯在世界各地生根结果,优质原种遍布世界,为国内8个省,每年提供7000万粒微型薯。

  该园区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全国领先的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地560亩,并带动周边村民种植马铃薯种薯5000亩,打造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陇原种薯品牌。

  靠人才 把农民培养成产业技术人员

  高科技产业园离不开高科技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指导站就在这里,每年一批批博士生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高技术人员。

  在该产业园30多名员工中,大多是本科以上毕业的大学生,拥有4名硕士,也有产业园培养出来的农民技术员。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实验室有一部分技术工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民,该所每年都要专门对贫困户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让当地失地农民掌握一门产业园技术,可以长期务工以脱贫致富。

  在马铃薯原原种微型薯仓库,陈家屲村贫困户回再哈与几个中年妇女在分拣出库种,并装成5-10公斤的袋子。回再哈干的是临时工,家中不忙就来产业园务工,一天65元,一年下来也有个一万七八的收入。

  贫困户家中有一名技术人员,每月最少有2000元务工收入,三个月就可以脱贫。在产业园,技术人员年薪10万元,去年产业园带动贫困户家庭务工人员80人,在旺季六、七、八月份,每天有100多名贫困农民来这里务工,淡季也能保证60多人务工。去年六、七、八三个月,一个月仅工人与务工贫困户的工资支出就达76万元。在产业园的带动下,2018年陈家屲村全村脱贫。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家想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更多的是为员工有个好的未来发展空间考虑,因为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该产业园负责人讲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真谛。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