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体

甘肃省非遗进校园:让民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2019/03/28/ 10:00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平丽艳

非遗进校园:让民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有着“西部鼓魂”美誉的凉州“攻鼓子”走进校园。

  每逢周五,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内,60名小鼓手就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游走急停、扭腰送胯,时而旋转如风,时而舒展如云,将有着“西部鼓魂”美誉的“攻鼓子”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持续推进,不仅提高了非遗的可见度,更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对非遗文化认知和喜爱的种子。非遗进校园,正在加速破解因民间艺人老龄化、保护资金不足、政策不健全等因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人亡艺亡”的“传承迷局”。

  1 凉州攻鼓子,小鼓手虎虎生风

  “凉州攻鼓子”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有着“西部鼓魂”之美誉。相传,古时一支军队因战斗失利,被围困于城寨之中,他们急中生智,将兵器藏入鼓腹中,乔装打扮成社火队出城表演,攻其不备战胜了敌人,“攻鼓子”因此而得名。攻鼓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时阵法多变、气势恢宏,使观者如亲临古战场,曾参加电视剧《五千里路云和月》、《欢快的石羊河》的拍摄,还应邀在全国第四届艺术节、丝绸之路节等节会中大展风采。

  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地处“凉州攻鼓子”发祥地,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项目,学校将“攻鼓子”作为特色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艺与美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该校在采取学生自愿申请报名、班主任推荐、授课老师面试确定的办法,组建“攻鼓子”艺术社团,每周开设一节“攻鼓子”校本课,并邀请专门的攻鼓子艺人走进学校开展教学。

  花甲之年的杨门元是“凉州攻鼓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除了他之外,目前尚健在的还有两名省级传承人。“非遗传承的最大困境是‘人亡艺亡’,让攻鼓子走进校园,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所在。”杨门元说,攻鼓子进校园活动是从2012年开始的,2016年与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正式签订协议后,攻鼓子作为该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在每周五对七年级以上的孩子进行免费培训,如今培养出60多名攻鼓子小鼓手。

  2 非遗传下去,民俗文化“活”起来

  民俗文化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源源不断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花儿和环县道情皮影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已公布国家级代表性项目68项、省级493项。近年来,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继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各市州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正如有关专家谈及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意义时所说,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送进校园,是提升高校师生文化艺术修养,搭建高水平艺术教育平台的一次有效尝试,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归根结底,非遗是活态的展示,非遗的传承是人的传承。”甘肃省文旅厅非遗处副处长刘卫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年轻人能接受古老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才能够从自然传承的方式转变为自觉传承。我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由来已久,目前已从中小学延伸到大学校园。”刘卫华透露,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全省非遗进校园示范性成果展,以期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真正让民俗文化在当下“活”起来、传下去。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平丽艳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