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百花】井边有位好姑娘

 2019/03/29/ 06:4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修柯

井边有位好姑娘

  修柯

  姑娘长到好年纪,一言一行,自己可能浑不在意,不远处却已经有人开始密切关注。

  《世说新语》里有一段故事,说一家少爷将到婚娶年龄,跟他爹说他看中了某某人家的姑娘,人不错。两家一联系,事情成了。那姑娘过了门子,要模样有模样,要茶饭有茶饭,又温柔又贤淑又孝顺。有人就问少爷:你是从哪知道这姑娘不错的?少爷回答:我曾经看到她到井上打水,举止从容,从没有过不好的言行,所以断定这一定是个不错的姑娘。

  到井上打水,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姑娘、媳妇和婆子们最常做的家务之一。那个时候好像不怎么用水桶——大概是没有。一个姑娘去打水,只能背一只小水罐去;如果有两个人,就把一只大点的罐子放到木板上,或用一个类似梯子的木头架格,稳当,也方便,到井上打了水抬回来。

  想象姑娘们在井台上摇着辘轳打上水来,又一起或说说笑笑或沉默安静地走在路上,多有谁家的小子或父母在着意观察,心里做着各种加减乘除。对于姑娘媳妇们来说,水井那里,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交场所,个人性格怎么样,长处最容易展示,弱点也最容易暴露。

  那些到了纺纱和汲水的年龄的姑娘,第一次背起水罐,第一次坐在纺车前,手和心一样生涩,但是生命的另一扇门,就此打开了。在那一刻,她们加入时间的行列,从我们面前走过。就是看着她们,我们才深深地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看到她们从我们面前走过,内心有一瞬间的恍惚。

  酒泉出土的一块汉魏晋南北朝墓彩绘砖,画着一位长发披肩的女子,背着一个小小水罐,前面一位男子正骑马离开。有人把这块砖命名为“羌女送行”,也说得过去,但是女子背上的水罐不好解释。另有一种命名是“邂逅”,似乎更合理,也给人以更多想象空间——姑娘早上出门打水,那小子假装有事路过,趁机多看姑娘一眼——让人神魂颠倒的身材,散发着月亮光辉的面容,柔顺飘逸有着淡淡香味的披肩长发——是一场精心计划和安排的“路遇”,很美好的事。而那姑娘也可能早就知道:那小子总是不早不晚出现在她早起背水的路上,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鬼道道,绝非偶然。姑娘心里害着羞,打马而过的那小子高兴之外,有一些坏坏的得意。

  当然,也还有另外的可能性。比如在大家熟知的古诗《陌上桑》里,路过桑园的官儿看上了采桑女子的美貌,又哄又骗想让人家从了他。有一种男人,无论秦汉魏晋还是现在,几千年来都没有过进化的迹象。

  可能会有人疑惑汉字“井”的写法:怎么回事啊,看着横竖都是“二”。这其实和古代井口的设置有关系。肃州区博物馆展厅里有一个从汉魏晋南北朝墓葬里出土的陶井,是用来随葬的日常器物模型,给人的感觉就是把一口井提出来放那了。那模型的井口,就是由横竖两个“二”构成的“井”字形。你一看这模型就能明白,那是为了防止井口坍塌,另外也为了取水方便,用方木或石条一类东西做的。最初造“井”这个字时,正是采用了井口的形象。

  在河西汉魏晋南北朝墓彩绘砖上,常有这样的画面:姑娘媳妇们从井里打水抬回家或者背回家供全家饮用,男人们从井里打上水来给家禽家畜们饮用——在辘轳边安置一个水槽,水打上来,倒进水槽里,干了一天苦活的牛和马,在草滩上吃了一天草的羊,还有不知道在哪里野了一天的鸡,都呼啦围上来,一口清凉甘甜的井水喝下去,舒服。

  凿井不易,一口井就是周围的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财产。河西汉魏晋南北朝墓彩绘砖上经常出现的水井,还有墓葬里随葬的模型井,都说明了井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河西一带的农村里,生活用水都是从井里打上来的。

  乡井、市井、天井……从形态上看,井是水从大地深处到达地面的通道。对于人来说,小时候吃水的那口井所在的地方,通常就是故乡。不得已离开这儿到别处讨生活去了,就是“背井离乡”。现在确实难以想象,那个时候人对井会有那么深的感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