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爱国情 奋斗者】李吉盛:退而不休 潜心发明造福于民

 2019/04/09/ 08:25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曹勇

李吉盛:退而不休 潜心发明造福于民

李吉盛展示说明他的设计原理。

  2019年年初,对于河西学院基建科退休工程师李吉盛来说好事连连,由他主导研究的《一种太阳能采暖装置》和《一种管道口无焊连接》相继获得国家专利权证书。“退岗不褪色”,这也是对李吉盛从事基建工作49年来的最好回报。但李吉盛却没有就此止步,如何将新技术推广出去,让老百姓尽早受益,成为他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

  能救急的“李工”

  在河西学院乃至张掖市,熟悉李吉盛的人都知道他能“救急”,尤其是工程建设类的难题,只要李吉盛出马,问题立刻迎刃而解。

  “到了部队好好学手艺,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是1970年李吉盛当兵走时母亲告诫他的一句话,他对这句话虽然至今仍然牢记于心,但真正明白其含义也是到了30多岁。只有初中文化的李吉盛远赴东北当了一名工程兵,在部队里他跟着老兵虚心学习,而且多次参加部队的技术培训,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建基础。1979年退伍后,李吉盛转业回到张掖,在多家企业工作。

  1988年,在临泽淀粉厂二期筹建期间,李吉盛被抽调过去,当时发电厂有两根特殊定制的高温高压弯型管,按照设计必须焊接,但两根管道却被工人提前合在一起,无法焊接,而三天后管道就要试压通气和剪彩,领导异常恼火和焦急。“我来试试。”李吉盛主动请缨。“死马当活马医吧。”领导同意了。李吉盛再三考虑,想出了一种使用锡纸无焊连接的办法,他突破常规做法竟然将两根管道完美地连接在一起,而且严丝合缝没出一点故障。为此,厂里特意奖励了李吉盛2000元。

  还有一次,李吉盛得知临泽县修建的一座水泥小桥修了多次,多次坍塌。李吉盛闻言后找到当时的领导,说他可以修好桥,并且保证不坍塌。他为此设计修建了一座小拱桥,此桥再未坍塌。至今提起此事,他仍津津乐道。

  先后获得两项专利

  1996年,李吉盛调到河西学院基建科工作,直至2015年退休。2018年,李吉盛又被河西学院返聘,在该校创业创新学院工作。 “每天凌晨2点以前,基本没有睡觉。”4月6日,虽然清明节假期,但李吉盛却仍在办公室修改图纸。

  “任何能源都不如太阳能那样持之以恒造福人类。”李吉盛是一个肯动脑钻研的人,看到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洗浴已经广泛应用,而太阳能采暖却一直未被开发利用。自1999年开始,李吉盛就一直在钻研如何利用太阳能取暖问题了。为此,他多次自费前往山东、河北、东北等地考察学习,再加之受到暖水瓶水温下降缓慢原理的启发,设计研究出了一种太阳能采暖装置。此方案可节约燃煤或燃气及人力43%—47%。如按100平方米住宅核算,每年可为住户减少1000元采暖费。

  记者从上海华夏波纹钢研究院2018年11月5日的一份《关于河西学院创业创新学院李吉盛工程师“太阳能集热工艺”的研讨纪要》看到,经该院材料专家、机械制造专家研讨,认为该工艺采用成熟的太阳能集热储热技术和双层真空金属储热罐技术,集成为成组技术,构思巧妙,方便实用。

  在研究太阳能采暖装置的同时,李吉盛也一直致力于管道无焊连接的研究。继今年1月8日《一种太阳能采暖装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后,2月15日,李吉盛的《一种管道口无焊连接》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李吉盛心语

  “希望有生之年,这些新技术能够尽快推广出去,让老百姓尽早受益。”如今,年届65岁的李吉盛虽然糖尿病缠身,但每天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曹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