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人民网】甘肃八步沙林场:治沙垦田四十载 华发绿洲三代人

 2019/04/11/ 11:05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董洪亮 王文嘉 魏怡

  矢志不渝 三代人播绿大戈壁

  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石银山、王志鹏、郭万刚(从左至右)在十二道沟治沙。(王文嘉 摄)

  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发却都白了。贺发林老人肝硬化倒在了树坑旁,石满老人在去世前就决定将自己长埋于八步沙附近,他要守护着这片林……1991年后,有四位老汉相继离世,“六老汉”中只剩下程海、张润元两位。

  “六老汉”们早有约定,谁要是干不动了,就让后人们来接班。后来,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中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治沙的接力棒,成为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的郭万刚1982年放弃了县供销社的稳定工作,来到了八步沙林场接替父亲郭朝明治沙。

  “一开始,让我放弃供销社的工作来治沙,我也不愿意,一家人都得靠我在供销社每月60元的工资养活,到这里一个月才40元,没工作了可咋办?”郭万刚说起来直摇头。

  直到1993年5月5日的一场沙尘暴到来,彻底改变了郭万刚的想法。傍晚时分,郭万刚被困在八步沙中,沙尘暴遮天蔽日,能见度为零。“我趴在沙漠中动都不敢动,沙尘暴结束后暴雨就来了,等我逃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家里人都以为我回不来了。”郭万刚至今心有余悸。

  第二天,噩耗传来,有人在这场沙尘暴中罹难。听到消息后,郭万刚当即下定决心,这沙,得治!

  即使困难重重,八步沙人也没有放弃。1993年起,国家生态政策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他们没有放弃,林场人开始想办法自谋出路。

  郭万刚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但是,没钱。

  这时候有人说八步沙的树已经初见规模,建议伐木筹资,郭万刚不同意:“这些树是两代人的心血,再难也不能打树的主意!”

  最终,林场人自筹资金20万,老郭数十次跑银行终于从银行贷款10万元凑够了钱,机井顺利出水。

  经过探索,八步沙林场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使治理后的荒漠发挥出经济效益。

  2003年,第二代治沙人主动请缨前往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治沙。

  每年3月到5月,郭万刚每天凌晨五点多就组织治沙队伍进入风沙口,中午吃点馍馍,一直到晚上五点多才收工。为了节省时间,郭万刚他们干脆在黑岗沙的一间小屋里住下,成天领着治沙队伍与风沙“搏斗”。

  他们坚持“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策略,又探索出了“治沙要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治沙办法。2003年至今,八步沙林场在三大风沙口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工程量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

  2016年5月中旬,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1985年出生的郭玺来到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继续投身到祖辈们的治沙事业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