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扶贫模式

 2019/04/15/ 08:34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首席记者武永明 实习生李金雯

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扶贫模式

  A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定西市6县1区已建成的20家商品化青贮饲料加工企业,年加工各类青贮饲料100万吨,销售额6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旭生教授语气坚定地说。

  郭旭生教授担任定西市牧草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作为定西市草畜产业高级咨询专家,多年来对定西市饲草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在平凉、天水开展草畜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郭旭生说,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退耕还林(草)的重大决策之后,紫花苜蓿在陇中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面积达245万亩。过去十几年来,大面积的紫花苜蓿种植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及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应。被称为牧草之王的苜蓿是高蛋白优质牧草,这么大面积,怎么高效利用起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于是,他们提出了“通过发展商品化青贮饲料以有效利用陇中地区大面积紫花苜蓿的发展模式”,并在2012年指导当地一家生产干草粉的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开始建厂。

  2013年,第一条商品化裹包青贮饲料生产线在定西市安定区建立,并开始商品化裹包青贮饲料生产,从而有力推动了定西市安定区现代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定西市6县1区共建设商品化青贮饲料加工企业20家左右,正常年景可生产加工各类青贮饲料100万吨左右,销售额达6亿元左右,有效带动了农民的增收和脱贫致富。而且将全贮玉米收割加工成青贮饲料后比生产籽粒玉米每亩地多收入200-300元,并且节省劳力,也解决了秸秆资源的利用问题。

  因此,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而且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重效应。草产业现已成为陇中地区“生态型”和“民生型”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和产业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小草大事业”将在以定西市为典型代表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这片黄土地上发挥重要作用。

  B 坚持扶智与扶志并重

  兰州大学派驻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白家山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笳舟说,2018年,帮扶工作队为山口教学点、白家山教学点捐赠价值近5000元的爱心书包和文体用品,为崆峒区山区11所小学和教学点捐赠价值4.4万元的11台净化饮水机,为关梁小学及辖区内所有教学点捐赠100套价值2.7万元的学生过冬棉服。在得知村民马文清住院的消息后,帮扶工作队为他带去按摩椅等慰问品,为其解决米、面等生活物资。如期落实白家山村旧村部房屋修缮款1.5万元,解决贫困户秦云娃住房问题;协调帮扶单位及社会资源,为白家山村捐赠燃煤40吨,解决了村民冬季取暖问题。

  实施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奖助学计划是兰大2018年帮扶工作的重点之一,采集整理核实6个帮扶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制定帮扶计划,并于12月开展了贫困学生奖助捐赠仪式,为峡门乡贫困户子女资助10万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青贮玉米和苜蓿的种植推广,改变原有秸秆+精料的肉牛传统养殖模式,进一步找寻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尝试逐步打造养蜂、养鸡、徒步小旅行等产业合作社。坚持扶智与扶志并重,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致富观念和发展理念,斩断贫困的思想之根,播下富裕的希望之种。” 对于2019年的驻村帮扶工作,王笳舟有清晰的思路。

  兰州大学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勇说,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整合人才、智力、科技、医疗等资源,通过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项目,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帮扶的精准度和准确度。

  2018年,兰州大学共实施帮扶项目30余项,进村入户2000多人次,协调投入帮扶资金700多万元,改善了贫困村穷困面貌,强化了贫困户“造血”功能,帮扶的石屏县和崆峒区都顺利退出贫困县,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兰州大学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特色帮扶项目;继续紧盯“一户一策”,焦点不散,靶心不变,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上出力气,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决战决胜各项帮扶目标任务。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武永明 实习生李金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