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新华社】甘肃定西小山村的“重生记”

 2019/04/18/ 17:15 来源:新华社 记者张文静、任延昕

  新华社兰州4月17日电题:甘肃定西小山村的“重生记”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任延昕

  开春时节,走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这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乡亲们在地头忙着覆膜、播种。

  54岁的村民连清的三座日光温室内,黄瓜苗刚刚露头,芸豆长势喜人,小芹菜娇嫩欲滴。

  从吃不饱饭、吃不上肉到现在年收入10万多元,连清感慨,“政府和企业让我‘重生’。”

  昔日的大坪村,山穷水穷人更穷。这里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散落的陡地远在山上、险在沟边。村民们常常是“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无奈毁林开荒,结果越垦越穷。

  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村民们扛起锄头,挑起背篓,开山凿坡、兴修梯田。经过大坪村人多年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大坪村粮食增产,人们吃上了饱饭。同一时期,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定西在建设范围内。

  借着三西扶贫开发计划的东风,大坪村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底打坝蓄水穿鞋子”的办法,有效地改善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连清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遍地黄土,山是光秃秃的。随着生态好转,大地穿上了“绿衣”。“肚子吃饱了,生态也恢复了,我们想着要吃好。”

  2002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企业定点帮扶大坪村。连清的精致农家小院、包括两座日光温室均由企业帮扶建设。连清说:“在大家帮扶下,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得舒服,吃得越来越好,肉菜都有。”

  青岚山乡副乡长文博介绍,帮扶企业通过捐助资金和钢材、水泥、木材等物资,在大坪村建成了120多户小康住宅建设项目、18座日光温室以及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水利、标准化圈舍等项目。

  2006年,大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成为安定区因地制宜扶贫攻坚的典范。

  近年来,连清和村民们在政府引导下开始种植黑膜马铃薯、发展蔬菜产业。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康耀伟介绍,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约1500亩,一亩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同时,利用离城区近的优势,鼓励村民农闲时外出务工。

  文博说,大坪村还不断探索发展新模式,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循环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今年48岁的冉继萍因父亲生病,家里经济困难,成绩优秀的她被迫高中辍学,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如今,在政府和企业的帮扶下,她一边种植马铃薯,一边搞起了肉羊养殖,“日子过得美滋滋”。

  2018年,大坪村人均纯收入为7820元。全村不少人在城里买了房、买了小汽车。城里人看不到的绿水青山,这里到处可见。

  正在地头忙碌的村民们说,今天的大坪村,更值得期待——

  再过不久,天气渐暖,犹如五线谱一样的梯田,将把绿色一层层蜿蜒伸展,为群山披上绿装。(完)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