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张掖市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与绿色转型发展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19/04/25/ 15:22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4月25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张掖市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与绿色转型发展新闻发布会,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润强,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成,张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成琦共同介绍张掖市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甘肃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刘伯荣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是2019年“生态建设”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一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润强先生,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成先生,张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成琦先生共同介绍张掖市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甘、香港驻甘、省市40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请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润强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润强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李润强: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春暖花开、绿意盎然的美好时节,能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金城兰州,感到非常高兴。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媒体界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通报张掖市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面积198.72万公顷,其中张掖段151.91万公顷(含中农发山丹马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6.44%,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2%。张掖是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与修复的主战场。2017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整治、保护和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作为树牢“四个意识”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确定为全市“天字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开展集中整治攻坚行动。通过两年多的持续整治,至目前,原国家环保部约谈、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新闻媒体反映和全面自查清理出的179项具体问题全部完成现场整治任务,矿业权、水电站、旅游设施项目分类退出工作也全部完成,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绿色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退出,矿山环境全面治理恢复。保护区内117项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撤离人员、拆除设施、封堵矿井、清理现场工作全面完成,采取平整覆土、种草造林、围栏封育、加固护坡等措施,实施矿区矿点地表生态恢复治理。采取注销式、扣除式、补偿式三种方式,推进矿业权分类退出工作。77宗应退出的矿业权已全部退出,矿权全部注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已无矿山探采活动,原矿山企业已全部关闭清理、现场修复、注销退出。

  二是水利水电项目全部整治规范,河道生态基流足额下泄。我们对保护区内36项水利水电项目持续开展项目现场及周边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全部配套建设了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设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定期拉运处理,危废物品分类储存;保护区内外已建成运行的引水式水电站全部建设安装了不受人为控制的生态基流下泄设施和监控设备,水电站引(泄)水流量数据接入生态基流监控平台,实现了远程视频监控全覆盖,保障了河道生态基流足额下泄。同时,对在建水电站采取“一站一策”分类整治,6座停建退出和1座已建成自愿退出水电站已全部完成设施设备拆除清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等现场整治任务。

  三是旅游设施项目完成分类整治,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对处于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5处旅游设施项目全部拆除基础设施,完全关停退出;对处于实验区内的旅游项目全部停业整治,在落实环保措施、补办缺失审批手续后规范运行;确定补偿退出的3项旅游项目已全部签订补偿协议退出。同时,采取一户确定一名护林员、一户培训一名实用技能人员、一户扶持一项持续增收项目、一户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的“四个一”措施,实施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搬迁工程,2017年底核心区149户484人已全部搬出并妥善安置,95.5万亩草原实施禁牧,3.06万头(只)牲畜出售或转移到保护区外舍饲养殖,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张掖段)生产经营项目全部退出,人为活动的扰动破坏基本禁绝。

  四是草原超载问题整治任务提前完成,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草原实现草畜平衡。针对祁连山草原生态局部退化问题,严格实行以草定畜,落实草原奖补资金与禁牧、减畜挂钩政策,推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发展模式,采取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退牧还草、补播改良等措施,加快整治草原超载过牧问题,提前完成三年草原减畜20.62万羊单位的任务,实现了草原草畜平衡目标。同时,对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林草“一地两证”重叠区域重新确权颁证,342.59万亩林草重叠面积实现权属分明,林草 “一地两证”问题全面解决。

  五是重大生态项目有效实施,祁连山生态修复治理进程不断加快。我们顺应祁连山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年)》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有效实施,累计完成投资41.24亿元。高标准谋划实施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一园三带”生态造林示范建设,2018年“一园三带”完成人工造林31.1万亩,带动全市完成国土绿化50.8万亩,是前三年人工造林面积的1.16倍;今年造林绿化工程全面启动,预计完成营造林56万亩。随着生态治理恢复等项目的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矿山探采受损区域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等问题缓解消除。如今,祁连山张掖段恢复往日平静,少了人为扰动,多了动物种群,一些多年难觅踪影的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时有出现,生态修复治理区草木葱茏,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呈现出休养生息的良好景象。

  六是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全面加强。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加强保护监管,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着力维护祁连山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按照国家和省上要求,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划定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了祁连山保护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持续深化以“分区准入、分类管控、评管并重、优化服务”为重点的环评审批制度改革,重环评审批、轻监管落实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全省率先建成以卫星遥感技术运用为主体的“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保信息监控系统,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天地一体立体化生态环境监管监测网络,“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构成‘天眼’守护祁连山”获评“全国2018智慧环保十大创新案例”之一,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建立落实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坚持开展常态化巡查和执法检查。从保护区核心区搬迁的农牧民中每户选聘1名护林员,缓解了保护区管护人手紧张的问题,将管护触角延伸到了祁连山最偏远的地方。

  七是自然保护区外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持续推进,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坚持举一反三,全面延伸整改,持续开展祁连山、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外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行动,祁连山保护区外围地带排查出的矿山项目全部完成现场整治任务、19座引水式电站全部建设安装了生态基流下泄设施和监控设备,自然保护区外河道采石采砂、排污企业、畜禽养殖、环保违规建设项目等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坚持把整改、保护和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7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14个市州城市中排名第一,2018年排名第二;黑河干流、黑河湿地地表水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增幅低于国家和省上控制指标,农药使用量实现了“零增长”目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群众普遍反映张掖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河道干净了、黑臭水体和白色污染少多了、环境切实变美了。

  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加快形成。通过整改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全市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市各级各部门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性、底线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活动的前置性条件,坚决做到“凡不符合国家生态环保政策法规的决策一个不能定、项目一个不能上、事情一件不能办、活动一项不能搞”,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崛起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筛选储备绿色生态产业项目382项,总投资1920亿元,并出台财税支持、人才支撑等相关配套政策,最大限度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围绕全市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和全域旅游业,海升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园、凹凸棒石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电子智能终端产品产业园等“八个生态型产业化项目”有序推进,生态产业、新型产业释放出新的绿色增长潜能,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今后,张掖市委、市政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清醒认识保护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持之以恒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新兴生态工业和全域生态旅游业,真正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李部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名称。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张掖市对处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149户农牧民进行了搬迁,搬迁后的农牧民安置、收入及转产就业情况如何?

张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成琦

  张成琦:根据国务院《研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和保护修复工作会议纪要》确定的“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现有居民的搬迁工作”总体要求及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张掖市把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搬迁作为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项生态保护工程、民生改善工程、转型发展工程,积极稳妥推进实施。为确保核心区农牧民自觉自愿搬得出、稳得住、收入有保障、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我们将生态保护、移民搬迁、农牧民定居、草原奖补、公益林补助管护、精准扶贫、困难群众救助等7个方面的政策进行整合创新,采取“四个一”的措施引导农牧民易地搬迁、转产增收。一是一户确定一名护林员。149户搬迁农牧民每户选聘1名家庭成员为护林员,每人每年发放管护劳务费3万元,确保每个家庭有固定收入来源。二是一户培训一名实用技能人员。对搬迁农牧民开展养殖技术、旅游服务、建筑建材等实用技能免费培训,确保每户有1人掌握实用技能技术,能靠手艺吃饭。三是一户扶持一项持续增收项目。实施“一户一策”增收帮扶行动计划,支持搬迁农牧民发展舍饲养殖业、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在商贸流通、家政服务、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行业择业创业,确保每户有一项持续增收项目。 四是确保每一户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149户搬迁户户均房屋拆迁补偿费达到23万元,户均获得住房补助资金3.5万元、交通运输补助0.5万元、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一次性补助资金4.8万元,对暂未购房的拆迁户每月发放1000元的过渡安置费。对搬迁户草场实施禁牧,从之前的草畜平衡每亩补奖2.08元提高到草原禁牧每亩补助17.31元,户均享受禁牧补助5.63万元。据测算,农牧民迁出前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8元,迁出后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20145元,增加747元。

  至2017年底,核心区149户484人已全部搬出并得到妥善安置,房屋、棚圈及附属物全部拆除清理,搬迁拆除区域平整覆土复绿工作全面完成,核心区95.5万亩草原实施禁牧,3.06万头只牲畜全部出售或转移到保护区外舍饲养殖,实现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张掖段)内无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历史性目标。同时,制定出台每户5-10万元的三年期贷款贴息政策,引导扶持搬迁牧民开展种植、养殖、储运、营销、旅游服务等经营活动。149户搬迁农牧民中除老人小孩外有劳动力332人,已实现就业人数达282人,占全部劳动力的85%,基本解决了搬迁后转产就业问题。

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张掖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情况?

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成

  马成:为全面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打造高效能、信息化、多方位、全覆盖的长效监管体系,张掖市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等单位合作,运用卫星遥感、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地面监测等信息技术,在全省率先建成“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保信息监控系统和智慧水务监控系统,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由点上向面上、由静态向动态、由平面向立体发展,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天地一体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构成‘天眼’守护祁连山”获评“全国2018智慧环保创新案例”,在2018年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上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得到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一是建立“一库”,打造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以高分卫星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为依托,定时获取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和市域范围内各类监测数据,构建包括实时监测、遥感传输、基础地理、数据集成、异常预警、地面调查、常态监管等多源数据集成的大数据库,通过定期比对分析,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域生态环保数据的获取由过去环保部每半年反馈一次,缩短到去年底自身平台每月遥感监测获取一次,初步实现了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常态化监管。二是建设“八网”,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利用高分1号、2号卫星和现有各类环境监测监管设施及数据,建立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机动车尾气、企业污染源、城市重点区域等8个数据监测网,真正实现对境内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天候全覆盖,及时发现和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生态环境风险,对数据超标等异常预警信息及时反馈,消除了监测盲区盲点。2018年,全市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传输有效率达92.62%,比2017年提升4个百分点。三是打造“三个平台”,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能。着力打造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生态环境本底评估与动态监测平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监控平台、智慧环保平台,将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改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和卫星遥感监测反馈问题、省市自查问题全部纳入监控范围,打造智慧环保总平台,有效提高了环境监测预警、监察执法和协同管理水平。去年以来,累计发现疑似生态环境问题点位161个、发送预警信息586条,并进行及时核查、核对和整改。四是建设水电站生态基流监控平台,构建智慧水务监管系统。立足水电企业环境问题整改、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成集水电站生态基流下泄、水库管理、防汛抗旱预警、干支渠管理监控和河长制信息管理等7个板块于一体的水生态保护监测系统,对祁连山保护区内外36座引水式水电站的引水量和生态基流下泄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对境内15条重点河流、31座中小型水库等水系生态实行常态化监管,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共用,为加强水政水务管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河长制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我们知道,这些年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张掖教训深刻。生态破坏与落后发展方式下累积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延续的发展惯性分不开,因此,整改整治后,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刚才李部长已经提到了张掖这些年绿色发展转型的情况,请您再详细介绍下张掖在促进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

  李润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确立生态优先理念。各级各部门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性、底线性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活动的前置性条件,坚决做到凡不符合国家生态环保政策法规的决策一个不能定、项目一个不能上、事情一件不能办、活动一项不能搞,宁可经济发展速度慢一些,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崛起之路。二是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和绿色生态产业2018-2025年发展规划,谋划储备绿色生态产业项目382项,总投资1920亿元。制定出台财税支持、人才支撑等相关配套政策,最大限度破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围绕水土光热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以玉米制种、绿色蔬菜、优质牧草、肉牛养殖“四个百万”工程为支撑的生态农业,做大做优中药材、食用菌、马铃薯、小杂粮、优质林果和花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80万亩玉米制种、80万亩蔬菜、100万头奶肉牛、45万亩中药材、40万亩马铃薯、7万吨食用菌产业规模,“金张掖”农产品品牌优势日益凸显。坚持绿色、循环、高端取向,着力构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的“一特两新”生态工业体系,加快建设花草滩循环经济产业园、海升农业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凹凸棒石科技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电子智能终端产品产业园、滨河集团酒文化产业园、河西民俗文化产业园、泉林秸秆综合转化利用等“八个生态型产业化项目”,启动实施“十强双百”企业振兴计划,筛选确定10户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100户年收入上亿元的优势骨干企业和100户“四下转四上”重点企业进行扶持培育,重点企业高新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旅游开发、建设、管理、服务全过程,持续用力、做大做强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近三年张掖市旅游业强势推进,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实现了规模和速度双增长、质量和效益双提升,进入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阶段,张掖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2018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31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7亿元,分别增长22.2%和34%,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7.77亿元,占GDP比重达55.87%,以旅游为引领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推动转型发展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三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风尚。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促使绿色生态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行动自觉和社会风尚。

  主持人:

  谢谢回答。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做好张掖市生态建设的宣传报道。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