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大坪的“绿色步伐”——来自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的蹲点报告

 2019/05/22/ 06:1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杨世智

美丽大坪村。

  “绿”起来的山川

  临近中午,大坪村处处弥漫着饭菜的香味。

  曾经在大坪,燃料短缺一直都是困扰村民的一道难题。而今,大坪人做饭有的用液化气,有的用电炊,还有的用沼气。

  在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科技展览馆里,有这样一段影像资料:满目黄土的山坡上,一位农村妇女动作麻利地铲草皮、挖草根,衣衫褴褛的孩子跟在后面,母子俩的面容被扬起的一阵阵黄土遮掩得模糊不清。

  这是当时大坪甚至整个定西北部地区群众生活的一个缩影。为了解决燃料短缺的问题,当时的大坪,大人上地出工必须趁休息的时候铲草皮、挖草根,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也要铲草皮、挖草根。没有草,就跟在牲口后面拾粪。村庄周围的草铲光了,就到更远处找草去铲。就连牲口吃草都必须定量,每年庄稼下来,秸秆还得先顾着牲口。最终的结果是,草越铲越少,山越来越秃;山越来越秃,草却不得不铲,生态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

  刘玉秀的老伴马政,含泪向记者讲述了家里最缺柴草的故事。当时,两人的孩子刚刚出生,家里却没有柴草来烧饭。不得已,马政只好掏房檐(为了防止鸟儿进屋筑巢,当地人都要在椽子和土坯墙之间的缝隙里塞上麦草)。即使如此,只坐了3天月子的刘玉秀,也没吃上一顿做熟的饭。“说不成,那日子就说不成。”回忆起当初的生活,马政不由得流下了泪水。

  群众的日子不能这样过!就在大坪人改土造田的时候,上级部门开始在大坪推广“伏耕轮歇、中耕锄草、轮作倒茬、镇压保墒”等新兴作物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组织“城粪下乡”,开展“四旁”植树等一系列工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

  但“四旁”植树,对大坪人来说却是一个难题。因为缺水,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大坪村附近的一个山沟里有一眼泉,是当时全村唯一的水源地。每户人家天不亮就起身挑水,早的能挑上两桶清水,迟了就只能挑两桶“泥汤子”。为了让“四旁”栽活树,政府部门安排车辆往大坪山上送水。

  就这样,树一棵一棵地栽下去,栽一棵保活一棵,死一棵再栽一棵。

  1982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定西成为全国扶贫开发的肇始之地,大坪村成了实施这一宏伟计划的“试验田”。试验从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开始,大坪人根据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山顶种树戴帽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底打坝蓄水穿靴子”的办法,将“治山与治水”同步推进。

  在此之后的近20年里,大坪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20亩,种草1600亩,林草覆盖率达到68.2%。先后修筑谷坊110道,塘坝5座,配套渠系3000米,实现了“小水不出地、大水不出沟”,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流域综合治理率达到了95%;大力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新挖水窖300眼,户均达到4眼以上;水土流失模数下降为2.07吨/亩,比治理前下降了55.05%。

  大坪的山川,终于绿了。2000年,大坪人率先在安定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彻底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刘玉秀老人清楚地记得每一棵自己栽下的树,最早的已经有成人合抱粗。她指着其中一棵大树介绍说:“那是当年虫吃以后重新栽的树,每一棵树必须保栽保活,死了重新补种。要伐树,必须向上级报告批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曾经失去过绿色的大坪人,珍惜绿色的观念已深入骨髓。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