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兰州:借山水之势 建精致多彩之城

 2019/05/28/ 08:50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吕晟君

借山水之势 建精致多彩之城

多彩山水之城

  编者按 根据我市《“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兰州”三年行动方案》,本报精心策划了“精致兰州·色、序、涵、品”系列报道。今日刊发第一篇“精致兰州·色”,以建设生态文明,彰显山水之美;依据地域特色,展现精致之韵为主题,徐徐展开一幅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吕晟君 文/图

  20年前离开,如今携妻儿回兰的郭正涛惊喜于兰州的巨大变化:街上,有造型各异、百花簇拥的小游园歇脚;两山,层峦吐翠、郁郁葱葱,令人神往;蔚蓝天空下,散步河边,有水鸟不时在身前掠过……

  绿溢金城

  市民幸福感逐年提升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兰州的建设大局,着力打造精致、多彩兰州。

  破旧的老楼或掩鼻而过的垃圾堆,现已变成一个个小游园,成了人们休闲、健身的场所。采访时,有市民笑着对记者说,变化太快了,要不是天天路过,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政府给予的绿色福利,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小游园的全面建设,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历程。建设中,我市采用园林造景手法,打造出多姿多彩、风格新颖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建成后,不仅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受“两山夹一川”的特殊地理限制,我市公园绿地在城市建成区内分布不均,公园绿地建设中土地资源短缺,城市绿化建设趋于饱和。为了让市民拥有更多的绿地及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市通过拓建小广场、小游园、小绿地,建设城区主次干道林荫路系统,结合市政项目、城市重点工程,增加城市绿量,提高绿色品质,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有序推进庭院绿化。积极鼓励推广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努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一木难成林,百花为方春。为了顺应我市绿化、美化建设的需求,我市先后引入了玉兰、樱花、北美海棠,芬香果,垂丝海棠、红芬及一些藤本月季,这些都极大丰富了我市的植物品种。据园林局初步统计,目前我市园林绿地中栽植的植物种类有259种之多,分属于71科153属,截至2018年,我市建成区新增、改造园林绿地81.29公顷,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7827.31公顷,逐步形成了“城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大体系。

  增绿加彩

  组建风情线百里花廊

  每逢四月初,黄河风情线上的鲜花便次第绽放,白的、黄的、粉的、红的,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黄河母亲、中山桥、水车博览园等众多景点,则如点缀在鲜花、绿树之间的明珠,成为来兰游客必去的场所……

  在打造、提升风情线的蓝图中,我市先后建设了一批雕塑、小游园、小广场以及沿线主题公园、园林景观、兰州港码头及健身步道等基础设施。目前,黄河风情线上已建成霍去病雕塑、体育公园、水车文化博览园、音乐喷泉、市民广场、中山桥、近水广场、金城关文化风景区、龙源、黄河母亲雕塑、百合园、银滩湿地等一大批设施和景点,整个风情线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郭、树伴流水”的美丽风貌,被中外游客和市民誉为我市的“外滩”。

  如今,风情线已形成了以绿地、花坛、雕塑、水车、公园、古建筑、桥梁、船只等组编成西北独有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长卷。中山桥、黄河水车、“黄河母亲”等为代表的一组组城市雕塑,相互映衬,将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未来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

  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志勇表示,今年,要学习借鉴“西安花城”经验,以“增绿、添花、加彩”为重点,改造沿线绿色公园、市民广场、廉政公园、马拉松公园、百合公园、龙源等主题公园,新建雁滩黄河大桥南岸小游园、七里河桥东侧北岸小游园,优化植物配比,突出各自主题,做到“一园一景观、一园一特色”。建设“牡丹精品园”、“月季园”、“月季花带”、“蔷薇墙”等一批花道、花境、花田、花海,建成风情线百里花廊的核心景观。

  此外,还要在沿黄河风情线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市民广场、亲水平台、音乐喷泉等重点景区,摆放绿雕55组、花钵110组、花柱58个。核心段雁滩桥、金雁桥、城关桥、元通桥、中山桥、小西湖桥、七里河桥、银滩桥等8座跨黄河大桥进行花艺式挂花,花坛栽种、摆放花卉440万株。以中山桥“不忘初心”、百合公园“飞天”,音乐喷泉“兰马加油”、“浪花”,会展中心坡面“24字核心价值观”等花雕造型,突出黄河风情线花廊效果,提升兰州节会氛围。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