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我们的驻村帮扶干部】施林敏:绽放在扶贫一线的“铿锵玫瑰”

 2019/05/28/ 15:42 来源:每日甘肃网 韦德占

施林向记者展示她创新建立的“帮扶工作综合信息大数据系统”。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进村的路绕绕,拧出了曲折的“胳膊肘”儿,房子长在山坳里,住了几辈人,位于秦安县中山镇西南部的文村,昔日是秦安县出了名的贫困村。

  文村距县城28公里,全村共157户688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80户363人,现有低保户18户66人,五保户6户6人。

  5月22日,记者刚走进这个山坳里的村子,就听到了从村西头传来挖掘机“隆隆”的轰鸣声,村委会的旧址旁边,村民们忙碌着平整地基,新建扶贫车间……

  “等这扶贫车间一建成,咱村的花椒就再不用人工晾晒了,还能给妇女们提供就业岗位,到那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是啊,咱再也不是那个靠天吃饭的穷地方了,现在,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呢。”

  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各个脸上喜滋滋,指着驻村工作组的办公室:“村里的这变化啊,就是从帮扶工作队队长施林来到文村的那一天开始的!”

  民说的施林,是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秦安县中山镇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航拍

初夏时节,梯田如画,美不胜收。

  “好多人认为,帮扶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难干,生活艰辛、事业难为,家人觉得一个女娃娃去驻村太辛苦,同事觉得一个女同志去驻村坚持不了太久,同学朋友不明白我为什么选择偏僻的大山……但我深深地眷恋着农村,时刻牵挂着农民。”施林敏说。

  2017年8月,施林开始了驻村工作,从此,帮助文村这个贫困村脱贫致富沉甸甸的责任,便扛在了她柔弱的肩膀上。

  “刚到文村时,映入眼帘的是道路泥泞、杂草丛生,村民房屋破旧、生活困苦,贫困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施林对刚到村子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她说:“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为了让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再难都要走下去,再苦再累也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施林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团结和带领村两委班子一起奋力拼搏、攻坚克难,修缮村容村貌,寻找致富项目。

  制作 “帮扶地图” 用脚丈量扶贫路

  施林敏认为,相比于缺产业、缺技术,村民更缺脱贫致富的精神头,要让大伙儿打起精神,就要从细节抓起。

  为了精准找到困户,驻村伊始,施林就从所在单位请来“高科技团队”,利用航拍技术将全村的整体环境拍成了直观的“帮扶地图”,再带领“高科技团队”逐一走访困户,先进院子、再进房、后入厨房,对每一个困户的家庭环境、住房状况、困情况等进行摸底拍摄,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地图上清晰地标注出每一户困户的家庭住址和基本情况,创新建立了整村航拍演示系统和建档立卡困户院舍实录演示系统,构建起了“文村帮扶工作综合信息大数据系统”,谁家是因病致,谁家是因学致,谁家是因残致,谁家是因缺劳动力、缺技术致一目了然。

施林敏绘制的“帮扶地图”。

  “有了这个‘大数据库’,就可以精准施策,一户一套办法,科学确定脱贫路径、帮扶措施、资金来源、收入目标、脱贫时间,并将该系统运用到国土整治、防汛减灾、整村规划、作物栽培等工作中。”施林敏告诉记者,“大数据系统”建成后,村民们都觉着特别新奇,纷纷跑到村委会寻找“帮扶地图”上自己家的位置。

  当施林向记者展示“帮扶工作综合信息大数据系统”时,记者发现“帮扶地图”上,每一个组、每一条路,甚至子里每一棵树都有标记,贫困户的分布更是一目了然。

  贫困户较多,分布比较散,刚来的时候对贫困户的分布情况不熟悉,所以我就建立了帮扶大数据系统。”施林敏告诉记者,“帮扶地图”也为帮扶工作队更好地开展工作带来了便利,在2018年7月的暴雨灾害中,通过信息大数据系统精准分析民居住位置和住房情况,及时研判,迅速转移4户11人,确保民安全。成为秦安县精准到户的首创,天水市的典型。

  柔肩担重任 精准帮扶赢民心                

  “闺女,饭吃了没啊?这么热的天气,快进家里喝口水啊……”

  晌午,63岁的村民王国老人正在家门口的杏树下乘凉时,看见施林朝着自己家的方向走了过来,便迎了上去。

  “吃了、吃了,婶子,您吃了没啊?天气热,您也要记得多喝水啊!我再不进去了,张金广家的蜜蜂这两天分窝,我去看看,别让蜜蜂给飞跑了!”

  “你等等,先别走,尝尝这青儿,大接,一点儿都不酸,好吃着呢,等再过一个多月子成熟的时候,我多摘一些,给你送村委会去……”说话间,王国老人便伸手从家门口的树上麻利地摘下了三五个青递到了施林敏的手中。

  看着施林远去的背影,王国自言自语道:“哎呦,这女子哟,真的是年龄小、学识多啊,要不是她,这村里还没有人能明白养蜂是怎么一回事儿。”

王国(右)老人伸手从家门口的树上摘下青递到了施林手中。

施林查看张金广蜜蜂的饲养情况。

  沿着乡间小径,来到张金广家中。入眼的是一栋修葺一新的房子,换上了全新的铝合金门窗和严密的安全门。屋内,墙壁被粉刷一新。张金广和老伴儿豆应花一边拾掇着蜂箱和设备,一边向施林打着招呼。

  “养蜂的过程中遇到啥问题没?不懂的就多问,我帮你联系技术员解决。”施林蹲在群蜂飞舞的蜂箱前,向张金广夫妇询问起了蜜蜂的饲养情况。

  去年,当施林了解到一箱土产的一年可以带来3000元左右的收益时,她眼前一亮,积极落实资金,扶持贫困户养殖土,将残疾、患病、体弱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外出打工的贫困户确定为第一批扶持对象,免费为他们提供箱、种、护具等设备,聘请土养殖专家长期跟踪培训,并和专家一起分、安装、定,打开了文村养这一特色养殖的新局面,让贫困户尝到了脱贫的“幸福”。

  面对飞舞着不断发出轰鸣声的蜜蜂,施林丝毫没有害怕被的表现。“刚开始那会儿确实也挺害怕的,但是去年跟着技术员和农户抓了一年的蜜蜂,现在不但不害怕,看到这些小家伙还亲切得很呢,这可是我们村致富的宝贝啊。”施林笑着说道。

  谈话间隙,张金广夫妇便收拾好了分蜂的设备,施林上前帮助他们分窝,不料在分窝的时候蜂王飞到了门外的树上,一群蜜蜂都跟着飞走了,施林就拿着草帽,和张金广夫妇去树上……一时间,她瘦小的身影比蜜蜂还要忙,几经周折,才终于把蜜蜂给安顿好。

施林帮助农户到树上抓蜂

施林接到电话得知,她通过各种渠道为村子申请的70盏路灯,已有40盏得到了落实。

  出了张金广的家门,施林随即前往张芳国的家了解危房改造情况。路上,施林的电话铃声响起,接通后,电话这头的她不禁笑语连连。原来,她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为村子申请的70盏路灯,已有40盏得到了落实。“这下好了,村民们晚上再也不用摸黑出行了。”施林高兴不已。

  来到张芳国的家里,张芳国的妻子杨彩荣正在除院子的围墙。“上边的新房子马上就要盖好了,今天开始盘了但是土坯,我这就赶紧一些送上去把盘好。”杨彩荣一边忙活着土坯,一边向施林打着招呼。

  “好啊,等你们乔迁新居的时候,我一定来给你们贺喜。”说着,施林便来到了张芳国家盖的新房子前,询问施工进度、查看用料情况。“进入夏季以后雨水多,老房子再住不成了,要尽快完工搬上来啊,不然一进入雨季多操心啊!”施林不断地叮嘱着张芳国一定要确保安全,完工后尽快搬迁。

施林敏在杨彩荣家了解危房改造情况。

施林来到了张芳国盖的新房子前,询问施工进度、查看用料情况。

  推动产业扶贫 促进农民增收

  走进张子家的猪舍里,施林拿起簸箕,熟练地将各种饲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好后到了食槽里。张子文村的养殖大户,家中现有母猪10头、育肥猪30头、小猪崽30余头。

  “要尽可能地扶持和鼓励像张子这样的养殖大户,村子里要是多几个这样的致富能人,就能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从而激发起大家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到那时,村民何愁不富啊!”施林一边给猪添饲料,一边向记者说道。

施林走进张子家的猪舍了解养殖情况。

  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集体经济薄弱,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民基本靠天吃饭。在施林看来,只有“产业兴”才是脱贫致富的出路所在。

  “我和帮扶工作队明确了帮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既要考虑长远,更要照顾眼前,近期有收入,长远能致富。”施林敏告诉记者,文村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花椒种植,而且也有一定的种植基础。因此,她积极邀请甘肃省林科院的专家来村里调研考察,并征求大部分村民的意见,确定了规模化发展花椒产业。

  2017年秋季,施林争取到了两年生优质大红袍花椒苗27000万株、地膜70捆,扶持新建花椒600亩,目前全已栽植花椒1860亩,占到全耕地面积的92.4%以上,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播下了希望的“金种子”。

  针对花椒栽植前期经济收入低下的现状,林敏和帮扶工作队又想方设法鼓励和扶持农户进行花椒间作套种,推广套种马铃薯、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免费为百姓发放了19吨薯7号马铃薯种子,发放冬花种子8吨,栽植350亩。为栽植万寿菊已覆膜150亩,5月中旬免费发放大棚育苗,完成栽植。形成了户户有花椒,每亩有套种的特色产业。

施林(前)、村主任成兆来(中)、驻村队员赵峰(后)入户走访,了解群众所需。

林敏和村主任成兆来讨论文村的道路硬化实方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施林还在帮助贫困群众学技术、富“脑袋”方面花了不少心血。她邀请甘肃省林业工作站管理局、省三北局、陇南市林科所、秦安县的专家,在全村开展花椒建园栽植、越冬保暖、施肥防病等16场1000余人次的培训。开展鼢鼠防治、土豆种植、电子商务、冬花、万寿菊种植等12场技术培训,共培训村民850余人次。

  “施队长可是我们农村妇女们的好姐妹啊,她主动和新库尔勒第二师29团园艺三连联系洽谈,同时反复入户做我们留守妇女的思想工作,先后共动员90多名妇女到新采摘棉花,并建立起了每年赴务工的长效机制。”提起施林文村的妇女们都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她为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是她们有想法、敢干事的好姐妹。

  驻村一年九个月的时间,六百三十多个日日夜夜,施林用自己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成了全村贫困户家里最熟悉的“亲戚”。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她以巾帼不让须眉、柔担起重任的精神,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帮扶工作上,带领全体村民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脱贫攻坚战。

  “俯下身子为贫困地区的群众谋求致富的出路,能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就心满意足了。”施林敏说。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