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从指尖走向市场——庆阳香包产业发展侧记

 2019/06/05/ 05: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安志鹏

从指尖走向市场

——庆阳香包产业发展侧记

庆阳端午香包备受游客青睐。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 飞

精致精美的庆阳香包。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昶昶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在庆阳,香包是人们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饰物。每年端午节前后,在庆阳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卖香包、戴香包、送香包已成为一种文化和习俗,广泛传承和弘扬传播。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手工制品,人们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丝棉、香料,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有寓意爱情的,有寓意祝福的,有寓意希望的……

  庆阳香包源远流长,据考证,庆阳民间制作香包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唐宋时期,当地就有缝制及佩戴香包的习俗。千百年来,庆阳香包融入了大量当地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和刺绣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剪纸、刺绣、民歌、皮影并称“庆阳五绝”。

  2002年5月,庆阳市举办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吸引了10多个国家和国内20多个省市的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及200多名新闻媒体记者参加。这次节会,让香包等庆阳民俗文化产品大放异彩。2003年,庆阳香包走出国门,在中法友好活动中精彩亮相。

  此后,庆阳香包开始活跃在各类节会上,从个人佩戴走向广阔市场、从个体制作走向规模生产,香包也逐渐变成庆阳连接外部世界的一张“名片”。

  2008年,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2年,“庆阳香包绣制”“环县道情皮影戏”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公司被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3年,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获“2013美丽中国·最佳惠民品牌节庆奖”。

  2018年,庆阳市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成功跻身“十佳魅力城市”,在竞演活动中频频亮相的庆阳香包获得“《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旅游文创产品”。

  ……

  庆阳先后获得了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香包刺绣之乡”等十多项命名。全市现有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25名,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477名、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459名。

  庆阳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主体,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增收”的工作思路,精心搭建各种产业发展平台,努力让以香包为代表的当地民俗文化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全市现有各类民俗文化企业100多家,在海外及国内一线城市设立营销窗口48个,民俗文化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品种,年产900多万件,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日本、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目前,庆阳连续成功举办16届香包民俗文化节、5届农耕文化节和3届皮影艺术节,全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10万多名妇女增收致富。

  6月4日至8日,第十七届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在西峰区举办,本届节会的主题是“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 打造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其间将举办开幕式、产品展销、传承体验、赛事活动、专题论坛、文化会展、文化活动、商贸会展8大类25项活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