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脱贫攻坚奔小康】拆危治乱打硬仗 武都山乡换新颜

 2019/06/06/ 16:28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焦晓霞

美丽乡村星罗棋布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焦晓霞

  初夏时节,行走在武都大地,如同穿梭在一幅幅风景画中:远处青山蜿蜒连绵,苍翠欲滴;公路两旁植被葳蕤繁茂,屋舍俨然。途经安化镇、柏林镇、马营镇等地,一间间破旧的房屋被铲车推平,一排排色调风格统一的新房子整齐排列,给农村增添了新色彩……这是武都区开展“拆危治乱”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打赢脱贫攻坚的一场硬仗。为打好这场硬仗,武都区紧盯“冲刺清零”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全面推进“拆危治乱”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武都区的美丽村庄

  制定一份科学务实的方案

  武都气候温润,景色秀丽,但多年来,群众居住环境成为脱贫攻坚中一道难以迈过的坎。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肆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如同张贴在山水画卷中的“疤痕”,更成为影响武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今年2月,武都区委、区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危房拆除集中行动的工作方案》,明确了相关奖励政策:对于各乡镇在规定期限内拆除各类危房、圈舍、残垣断壁等建筑物的,给予一定数量的机械和人工费用补助;实施危房改造的建档立卡户、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贫困户每户补助资金2.2万元,其他农户户均补助1.3万元。方案的出台为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在具体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又为拆迁改造工作进行了人性化的妥善处理,“保护建筑、保有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留生活”成为武都区农村拆危治乱工作的主导思想。

“拆危治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进行一次规模浩大的拆除

  武都区营镇小草湾村的村民张存社自嘲:“我们的房子就是镇上的‘伤疤’。”张存社家的5间房子修建于40多年前,房顶和墙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年初,镇上的干部来村里对危房进行摸底,张存社是村里第一个登记拆房的群众。“这次把村里的烂房子都拆掉,对我们村的发展来说是件大好事,环境变美了,来我们村转的人就多了,我们发展旅游产业也有信心了!”说起以后的生活,张存社难掩内心的激动。

  从小草湾村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拆危治乱”行动在武都拉开帷幕。截至6月2日,武都累计拆除危房13943户52655间95万平方米,清运垃圾7293.6吨,残垣断壁3630处3.18万米,复垦845亩。对符合乡村建设规划、符合质量安全的房屋,及时进行了维修加固和风貌改造,真正达到了应拆尽拆、安全宜居,各地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一块块“伤疤”被抚平,一个个美丽居的新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村里处处彰显文明乡风

  完成一场安居乐业的搬迁

  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农村危房拆除行动,既保住了乡村的“面子”,也改善了村民居住的“里子”。

  龙凤乡小庄里村村民王路因病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为了不给照顾他生活的女儿一家增添负担,王路老人怎么也不肯住进女儿家新盖的“小洋房”,而是坚持一人独居在新房旁狭小、黑暗的废弃小屋里。这次拆危治乱行动,王路老人居住的“小黑屋”也在拆除范围,可他依然不愿搬进新房子。5月15日,在龙凤乡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的陇南市委常委、武都区委书记田广亲自走进王路居住的“小黑屋”,与病榻上的老人倾心交谈,为他讲明白了在危房里居住对修养身体的种种不利,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老人终于愿意搬进新房子居住了,“小黑屋”顺利拆除。

  像王路一样,盖起了新房,却依然要住在黑房子里的老人在各乡镇还有很多。随即,武都区各乡镇纷纷发出公告,要求各村所有赡养人有安全住房,但被赡养人仍居住在危房、临时搭建简易房以及环境脏乱差“小黑屋”的,由赡养人按照法定应尽义务,主动劝导搬离,妥善安置在安全住房内。告别危房、老房,住进新房子,迎来好日子。

  武都柏林镇镇长成杰说:“拆危治乱、风貌改造,守护的是安全,维护的是公平正义,优化的是环境,拓展的是发展空间,倒逼的是产业转型。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百姓的安居、业、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