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脱贫攻坚奔小康】强龙头 兴产业 促脱贫——静宁县健全产业扶贫经营体系调查

 2019/06/11/ 04:2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巩 炜 宋振峰

  聚力产业扶贫,让“点点盆景”串成“道道风景”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乡还是那个乡,村还是那些村。但从去年到现在,灵芝乡苹果树一下从1000余亩扩大到8600亩。

  关键是,灵芝乡成立了马圈山原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个乡里的产业公司,与各村合作社联手,将苹果种出了新名堂。

  静宁南部栽的果树以晚熟富士品种为主。每年一到中秋节,苹果还上不了市。根据灵芝乡气候特点,现在乡农发公司重新规划指导,瞅准这一空档,帮合作社选准早熟富士品种,错峰上市。

  农户不爱种,合作社来托管。在灵芝乡尹岔村,村支书王旺喜领办了万喜果品种植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果树交给合作社来经营。合作社从南部的苹果大镇雇技术人员,全面管理。3年之后,苹果开始挂果,谁家地上栽的树给谁。

  种了五六年苹果,作为尹岔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尹小宁家里的果树依旧东一棵、西一棵,歪七扭八。不懂技术的他,去年将地流转给合作社了。他又继续在托管的果园里打工,一天挣80元。去年年底一算账,从合作社领了6000多元。

  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将4亩山地全转给合作社了。“等三年后结果,我跟着合作社学下的,也够用了,果树还给我时也就会管了。”尹小宁告诉记者,合作社还承诺,如果到时候自己不想管,一亩果树的收益,与他四六开。

  不仅有托管的收益,还有股份的分红。虽然果树一时半会挂不了果,每年,合作社照样给包括尹小宁在内的18名村里的贫困户土地分红,还拿出3万元预分红。

  “以前,村里苹果见效益的只有六七十亩。仅去年到今年,就新栽了1800多亩。”王旺喜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原来村里产业发展不起来,村班子都没有话语权。有产业了,现在是群众围着支部转、支部围着产业转、产业围着市场转、市场围着效益转。”

  “乡镇产业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是灵芝乡的产业发展模式。而界石铺镇,产业模式却不尽相同,闯出的路子是“乡镇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合作社+贫困户”的“五联”模式。

  着眼构建养牛产业体系,去年,界石铺镇成立了红圣绿园产业公司,运用县里给的牛产业发展资金和帮扶资金,建起了一处养殖小区。同时,组建成立康源牧业养牛联合社。然后,以“轻资产”运营的方式,招商引进了榆中一家养殖公司。

  由此,镇里采取全新合作方式——产业公司以养殖小区固定资产入股,合作联社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配股资金入股,引进企业以投牛及设备技术入股,聚力发展养牛产业。

  “种好饲草养好牛,赶着红牛奔小康。”界石铺镇党委书记张乾龙感慨地说,前几年,镇里费了好多心思,养牛存栏量不到3000头,去年一年光景,一跃达到7400头。

  牛产业发展起来了,界石铺镇换个思路重新打量自己,以前总觉得没资源的他们,其实“宝”就在身边,那就是平日熟视无睹的广阔的土地资源。

  为何不因地制宜、以畜带草?镇里与定西民祥牧草公司合作,今年春天一口气种了2万亩优质饲草玉米。

  宜果则果,宜牛则牛。按照国有平台公司融资监管、龙头企业市场营销、合作社生产管理、贫困户参与经营这一模式,静宁县各乡村根据不同乡情村情,自主构建“乡镇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乡镇产业公司+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发展模式。

  全新的产业扶贫模式,让静宁县特色产业得以百花齐放,从“点点盆景”蔚然成为“道道风景”。

  “小河有水大河满”。连静宁人都很惊讶,县里的特色产业发展速度突然间呈“井喷”之势——

  这个有名的“苹果大县”,去年养牛的数量增加了1.5万头,存栏量一举突破10万头“大关”。

  “这一年养牛增加的规模,原来至少需要四五年的工夫!”工作25年的静宁县畜牧局局长李宏强告诉记者。

  “静宁烧鸡”的品牌鼎鼎有名。“独一份”的“静宁鸡”还是甘肃省唯一的国家级地方优良肉鸡品种。可这些年来,静宁许多农民其实都嫌费工多、利润薄而不养鸡了,当地用的鸡大多都是从外地拉来的。

  现在,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有了全新突破——静宁县农发公司今年在“静宁鸡”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做起了文章。他们投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静原鸡产业开发公司,在10个乡镇建办20个养鸡专业合作社,今年计划投放40万到50万只鸡苗。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