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兰州新区农投四季草莓拓宽农户致富路

 2019/07/02/ 08:55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周靖博

核心技术捏在手 脱贫致富有奔头

新区农投四季草莓拓宽农户致富路

上川村建档立卡户王友弟展示“四季草莓”

  草莓是喜阴作物,六月上旬以后,兰州乃至整个西北市场的传统大棚草莓基本上全部下市了。“因为有了新区双模控温大棚降温控温和优质的抗高温草莓品种,从六月下旬起新区农投草莓才开始大规模上市,在市场上拥有了独一份的竞争优势,因其口感好质量优,成为了带领农户致富的金疙瘩。”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贾伟光边摘草莓边说。漫步于经十五路两侧,南起纬一路,北至东一干,在9500亩平整土地上,屹立着27座单体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科技双模大棚。近两年,在兰州新区着力打造现代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颐养为一体的田园综合示范园的同时,也为新区周边山子墩村、上川村的村民们趟出了一条科技兴农实业富农的新路子。

  科技兴农

  规模西北第一 技术全国领先

  以色列双模应力大棚采用的是新技术,墙用钢结构取代传统夯土实体墙,体量轻,控温效果好,不像传统大棚那样潮湿闷热,人在里面干活舒服多了。更重要的是控温效果好,定时定点启动水帘、喷雾降温,这么热的天能种出新鲜草莓,硬件好是关键。

  山子墩村村民胡远山在草莓大棚中边干边说:“种子、技术、肥料,都是统一标准,时时刻刻还有农投集团园艺师手把手指导,咱们农投四季草莓、圣女果的品质嗖嗖嗖往上涨。”

  站在成片的西北地区最大单体双模大棚前,新区农投集团农业农科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新区农投集团,大多数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与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如何发挥大型涉农国企的带头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户搭上现代农业绿色崛起的顺风车,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从2017年起,新区总估算投资近22亿元,一座座西北地区最大的科技双模大棚拔地而起。项目主体为柔性预应力钢结构双模温室大棚,单个大棚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大棚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

  项目组专门从全球设施农业最强的以色列引进柔性预应力钢结构双模温室大棚技术,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先进的膜材料工艺,完美适应了新区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全国只有山东部分农业产区有类似技术,在西北地区无论从规模体量还是技术含量来说,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都是响当当地稳坐头把交椅。

  智慧强农

  庄稼汉变身管护员

  在科技助力和农户照料下,目前27座大棚中,两座展示温室已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效果。六月起已经四次采摘夏秋季草莓品种“蒙特瑞”,总产量高达近千斤。

  在每个四季草莓大棚中,半空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空气温湿度监测传感器、光照强度监测传感器、二氧化碳监测传感器、土壤温湿度监测传感器、土壤PH值监测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器等等。实时温度24.3度、空气湿度41%、二氧化碳浓度300PPM、土质酸碱度6.7,一个个实时跳动的数字在47岁的上川村建档立卡户王友弟手机里跳动,该干啥、咋调整一目了然。现代农业示范园与中国电信进行合作开发了全套物联网设备,让农户在大棚里看着显示屏精耕细作。

  “刚开始别说监控器了,我们庄稼汉连手机都用不转,为了把我们培训成合格管护员,企业没少下功夫。”据了解,每个近十亩的双模大棚在播种季节除外日常需要两名管护人员全职管护,在入职前农业专家、技术专家、土壤改良专家依次授课,让农户们彻底从庄稼汉向管护员转变。

  现已能在手机端和网页端实时查看展示棚中空气、土壤的各项指标,还可以看到大棚内部的监控视频录像,同时可以利用此系统对控水电磁阀、卷膜机、湿帘风机进行远程操控,达到无人控温控水肥的目的。未来将系统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可直接通过手机APP扫码达到产品质量追溯的目的。

  产业富农

  上着班学技术致富不愁

  6月6日是上川村建档立卡户王友弟和工友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天他们都会收到农投集团往卡里打来的3300元管护工资,来上班一年半了,卡里不知不觉就存了将近3万元钱。和王友弟一样长期管护的工友还涉及山子墩、上川等西岔园区周边农户近100户,在每年两个播种季高峰用工量达到近千人。

  “前几年在上川村种胡麻、玫瑰,这几年周边种植量太大,胡麻玫瑰都卖不上好价钱,儿子眼看要娶媳妇了,家里处处要用钱,在农投大棚学技术挣工资,就是多操操心的事。”王友弟说。

  农户一方面将自家撂荒土地流转出去,将死地块变为活资产,每亩收入将近600元。同时在家门口干农活挣工资,收入算下来比以前真多了不少。

  据了解,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运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二、三产业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农民1000人次,带动农民就业人数2000人。集成核心种植示范技术,形成产业化推广技术平台,推广示范3000亩,间接带动当地农户1000人。培养专业技术工人100人,解决征拆失地农民就业5000人次。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周靖博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