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百花】土寨村夜话

 2019/07/09/ 06:0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任真

土寨村夜话

  任真

  从花石崖沟底的补天石一路攀爬,到山顶已是傍晚时分,淅淅沥沥的小雨暂时停歇,或浓或淡的雾从或大或小的山沟涌起,不断向四处弥漫,坐落在高处的土寨村就笼罩在缭绕的云雾中。

  县委李副书记说,晚上就住在土寨村吧,感受一下刚建起来的农家乐。土寨村是谢沟村的一个自然村,共34户人家,已有11户建了农家乐。房子统一设计,一层自己住,二层客人住。房间用具包括桌子、椅子、床、床上用品,甚至服务人员的服装,都是县上免费配发的。一家家看过去,整齐干净,和普通宾馆没什么区别。

  他把我安排在村支书邱世刚家,自己则住到了另一家。后来才知道,只有这个农家乐有抽水马桶,而其余的上厕所要下到一楼。

  他的这个贴心安排,成了我了解土寨村的切入点。晚上和邱世刚聊天,话题就是从这个“独一无二”的马桶说起的。

  邱世刚说,当初修房的时候,他就曾建议大家在二楼把厕所建上,客人不用跑到一楼来上厕所,有独立空间,更舒适更方便。

  他有这样的远见卓识,缘于多年的外出务工经历,先是在清水县城,后来到陕西西安;开始当水暖工,之后承包水暖工程。生意越做越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在县城买了房,又在西安抵扣工程款得了一套房。

  他在总结这段经历时说,他收获最大的并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开阔了眼界,改变了许多传统观念,自己的想法也多了起来。但他的这些新想法,并不能让人一下接受,所以只有他在二楼建了厕所,而且一步到位,没有采用蹲坑式,直接装上了城里人用的坐式马桶。现在大家反应过来了,觉得还是带上厕所好,于是又在陆陆续续改建,但花的钱和工就多了。

  和邱世刚聊土寨村的变迁,感觉类似的新老思想一直都在碰撞着。譬如搬迁。土寨村是从十多里外整村搬过来的。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但因为思想不一致,加上经济不宽裕,争论了很多年。

  42岁的邱世刚说起土寨村过去住的地方,语速明显慢了下来。他说那地方好不好,当然好,自己出生的地方怎能不好呢,不是有句话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吗?但是那地方也确实苦,可以说苦不堪言。

  孩子上小学就在村里,可到了初中,要去陇东镇中学,七八里路每天要来来回回跑,遇到下雨天,经常垮路,绕道就要多走好几里,哪个家长都不放心;吃水要到沟里去挑,一个来回又是七八里,年轻人还好说,老年人却吃不消,所以天一下雨,就接房檐水,刚开始下雨的时候不能接,等雨水把房上的尘土冲干净了再接;收割庄稼,盖房运料那就更费劲了,不是人扛,就是畜驮,那时候几乎每个人脊背都是弯的,累弯的;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安全问题,房子后面是一个土崖,五六层楼高,经常出现溜土、滑坡,万一哪天塌下来,不得了。

  邱世刚说,他虽然经常在外面,但父母和弟弟都在村里,每次回来能见到亲人心里那个高兴,可是看到破败的村落,心里就不是滋味。

  就在那时候,他决定动员大家搬迁。当然,那时候他还在西安挣钱,还不是村支书。但有一点大家看得清楚,人家邱世刚老婆已住进县城了,孩子也在县城上学,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

  他走东家串西家,一户户和大家交流,最后发现两头工作都好做,中间最难办。所谓“两头”,就是经济状况好的和住房条件差的。好的有经济实力,不愁钱;房屋老旧的想着要盖新房,直接盖到好一点的地方自然愿意。所谓“中间”,就是房子半新不旧,感觉住着也不错,不想折腾。当然,老年人的工作更难做,最主要的就是这地方再不好,也是老祖宗选的,必然有他的道理。祖祖辈辈住了这么多年,感情上也不舍。

  邱世刚找到了四叔邱天虎,这些年邱天虎在外承揽工程铺路修桥,也为村里做了不少好事,威望很高,他们一起给大家做工作,很快和大多数村民达成共识。于是他们又去和当时的村支书豆三保商量,豆三保虽然是另一个自然村的,但是对土寨村的情况也很了解,听了他们的想法觉得可行,就把这事给陇东镇领导做了汇报,镇上领导也很支持。

  有两级领导的支持,全村人的工作很快做通了。接下来是选址。有两个地方可供选择,一个从地理条件来说更好些,另一个就是现在这个地方。最终选这里,只有一条理由,它是花石崖风景区的必经之路。那时还没有想到农家乐,只是觉得游客来来往往,哪怕卖瓶水,也是收入。

  但这里有一座荒山,必须削平之后才能建房。他们每户凑了1.5万元,几台推土机断断续续推了小半年。

  邱世刚说,也算运气好,地基刚刚平整好,就遇上了移民搬迁。县上领导过来一看,很快列入了第一批计划,还每人补助了8000元。

  2017年,经过两年施工,一个新的土寨村拔地而起……

  我们正说着话,驻队干部南红卫走了进来,他说群众在广场举办晚会,让去看看。我们来到广场,已有很多人在那里。录音机播放着进行曲,一群小朋友正在跳舞。接下来有唱歌的,表演秦腔的,朗诵诗歌的,一个个节目上演,让人感慨高手在民间。

  最后邱世刚说了一段快板,内容是有关精准扶贫的。其中讲到了一位天津老人到清水扶贫的故事。

  这位老人叫周振明,今年78岁,我在来土寨村之前已见过。他不仅自己到清水县扶贫,还带着女儿周进和孙子周钰城扶贫。23年来,他到过清水52次,周钰城15次,祖孙三代先后为清水捐款42万多元。他们组建的爱心助学团队进行过150余场(次)捐赠活动,资助特困生1412名,累计捐款捐物731万余元。他被清水人誉为“扶智扶志爱心人士”,孙子周钰城被天津市评为“助人为乐模范”。他们祖孙三代的扶贫故事在清水可谓家喻户晓。

  邱世刚说,他对这位老人的事迹非常敬佩,所以编了这个快板……

  第二天早晨,我和李副书记绕着村子散步,有个小姑娘走过来,把手里的一把野草莓递给我们,说是刚刚采来的。

  姑娘叫邱亚丽,在陇东镇中学上初二。我们吃着她采来的草莓,聊土寨村的未来,感慨万千。

  我们要走了,车子徐徐启动,晨雾漫山缭绕,土寨村若隐若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