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品藏·家具篇】七巧板 从家具演变成玩具

 2019/07/30/ 06:4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建伟

【品藏•家具篇】

七巧板 从家具演变成玩具

鲁迅祖宅里的七巧桌。

民间收藏的七巧桌。

清代《七巧图》。

清代象牙七巧板。

  王建伟

  你玩过七巧板吗?那简简单单的七块板,竟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但谁又能想到,这种玩具竟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七巧板,又名“益智图”,起源于中国,18世纪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关注,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说起“唐图”,自然与唐代有关,它的发明是受了唐代“燕几”的启发。“燕”通“宴”,所谓“燕几”,就是唐朝人创制的专用于宴请宾客的几案。好玩的七巧板竟是从家具到玩具的演变,这其中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历史上关于七巧板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年),桑下客在《正续七巧图合璧》序言中说:七巧之妙,亦名合巧图,其源出于勾股法。

  但是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

  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

  清·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记载:宋·黄伯思燕几图,以方几七,长段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瀓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这基本说明了渊源,即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

  七巧板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启发儿童智慧,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意即“中国的图板”。

  说起“唐图”,自然与唐代有关,它的发明是受了唐代“燕几”的启发。“燕”通“宴”,所谓“燕几”,就是唐朝人创制的专用于宴请宾客的几案。

  到了北宋,任官秘书郎的黄伯思对“燕几”做了进一步改进,设计成六件一套的长方形案几系列,既可视宾客多少拼合,又可分开陈设古玩书籍。

  案几有大有小,但都以六为度,因取名“骰子桌”。他的朋友宣谷卿看见这套“骰子桌”后,十分欣赏,再为他增设一件小几,以便增加变化,所以又改名“七星桌”。七巧板的雏形,就在这兼备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的图形拼合中产生了。

  元明时期,中国的组合式家具顺应都市生活的需要,有了长足发展。许多能工巧匠都借鉴黄伯思的《燕几图》,运用平面木块进行“纸上谈兵”式的设计。

  到了明代有个叫严瀓的官员根据《燕几图》的原理,大胆引进三角形,设计成一套十三件的几案系列,合起来呈蝶翅形,分开组合的图形可达百余种,并据此得出蝶几图。

  用“蝶几”拼的图形比“燕几”图形要复杂丰富得多,能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状,变幻无穷。实用之余,转为清玩,变桌为板,具体面微,成为“七巧图”的前身。

  从《燕几图》《蝶几图》到七巧桌,是一种事物向另一事物“质”的转化,体现了造物过程中的智慧提升。

  在此基础上,从设计图板中脱颖而出的拼图玩具产生了,其时间大致在明末清初,因为是用薄木片或厚纸板做成七件套组合,俗成“七巧牌”,溯其渊源,同黄伯思的“七星”不无联系。

  最初的“七巧牌”,形制各异。到清代嘉庆年间“养拙居士”在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七巧图》一书刊行后,其形制乃成定式,即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两块、中三角形和正方形、菱形各一块,合成一个正方形或一个长宽二比一的长方形。

  由于这种玩具简单到可以由小孩子自己用厚纸板制作,而玩起来的无穷趣味足以使成人为之着迷,所以流传极广,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朝宫廷玩具中,就有一副盛放在铜盒中的七巧板。

  有趣的是,近百年来,西方各国亦都有专门研究七巧板的书籍问世。

  我们回过头再来谈七巧桌,一方面,它是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结合,把文人的修养与工匠的辛勤劳作和谐统一,创造出的绝世佳作流芳百世。

  另一方面,一种家具的形制能带来一个世界智力游戏的传世和更多的数学思维,这不仅仅是造型观念的巧合,更是一种民族智慧的延续。

  由此以后的“七巧板”和“七巧桌”,则是在这些智巧活动和游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更加完美的科学形式。

  苏州留园红木七巧桌是七巧桌的典型代表,其桌面长140厘米,宽70厘米,高82.5厘米,被分为两组,并分别安上一个方形的桌面罩,罩面上又被分别刻有棋局,一为围棋局,一为象棋局。

  下棋的深奥大义,正如清人施定庵云:“数叶天恒,理参河洛,阴阳之作用,奇正之经权,无不寓焉。”因此,需要有“心与无游,神与均会者”的智慧境界,才能通达。

  留园红木七巧桌制作于清代中晚期,采用大理石面装饰,是苏式家具较为讲究的工艺特征和装饰特色,加上桌子下部踏脚采用“冰绽纹”的构造,使七巧桌显得格外精美、灵巧。

  此桌由一张小方桌,大小不同的五张三角形小桌和一张呈平行四边形的小桌组合而成,可聚可散,更可采用各种构成方式加以变化,也是中国古典家具中较早的组合式家具。

  用现代设计观念来解释,无论是功能的价值、造型的创意,还是给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科学合理的加工工艺,至今仍是无与伦比的。七巧桌的传世实物不多见,做法均大致相同。

  简简单单的七块板,拼出了千变万化的图形。但谁又能想到,这种玩具竟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如今,我们再去破译其中的密码,透过时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那份匠心。

  (本文内容及图片均由明清家具研习社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