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爱国情 奋斗者】临夏市枹罕镇包晓明的绿色梦想

 2019/08/07/ 06:2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睿君

【爱国情 奋斗者】

包晓明的绿色梦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时值仲夏,临夏市枹罕镇北山民营林场满目苍翠,前来浪山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来林场纳凉游玩的客人格外多。”林场负责人包晓明高兴地说。

  昔日,枹罕镇北山坡上一片荒芜,放眼望去,成片的黄土地肆意裸露;炎炎夏日,千余亩的山坡上找不到一处避暑纳凉之地。“当初,别说树了,连地皮上的草都很稀疏。每逢雨季,滑坡、洪水、泥石流就会顺着山沟流到村里来。”说起20多年前的枹罕镇北山,包晓明连连摇头。

  1967年,包晓明出生在临夏市枹罕镇青寺村一户普通农家。1987年,20岁出头的包晓明萌生了外出闯荡的念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先后去兰州、南京等多地打工,从拉面师傅到卡车司机,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几年下来,虽然日子过得也不错,但包晓明却总惦记着家乡的那片荒山坡。“我有时连做梦都在想:如果家背后的北山上有一望无际的绿色,那该多好啊!”他说。

  2000年,怀揣着将枹罕镇满目荒凉的北山治理成绿树成荫的青山的梦想,包晓明开始了他的“为荒山披绿”工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他独自承包了涵盖枹罕镇石头洼村、聂家村、青寺村三个村的1500亩荒山,并投资38万元兴办民营林场。

  “我带着90多名工人没日没夜干,先将山上已荒废多年的陡坡梯田改建成反坡式台地,再购买树苗栽种,就这样,硬是靠着人背畜驮将3万株油松、落叶松、刺槐等树木栽到这荒山坡上。”当年种树吃的苦头,包晓明至今难忘。

  枹罕镇北山片区干旱少雨,包晓明和工人们只好骑着三轮车一车一车往山上送水,再提着水桶一棵棵浇树。然而,即便这样也很难保证每棵苗木都有充足的水分。“当年,雨水少得可怜,整个春季,几乎一滴雨水都没见到。”包晓明回忆说,一年后,刚刚栽种的3万株树苗旱死90%以上,剩下的不到2000株树苗也“奄奄一息”。

  “辛苦了一年啥都不剩,我是真的很想放弃。但转念一想,90多名工人的工钱还没付清,于是不得不强打起精神想出路。”包晓明坦言。

  2001年,包晓明办起了砖厂,由于懂经营、善管理,很快便有了起色,不但结清了拖欠工人的工资,年底还剩下了几万元。次年,不甘失败的包晓明怀着当初的梦想,带着原班人马再次登上北山坡,栽下近2万株树苗。

  就这样,5万元、10万元、20万元……一旦手里有了闲钱,包晓明就全部“扔”进林场里。为了全力解决灌溉用水难题,他购置了发电机、水泵、水管等设备。2015年,他又投资40万元兴修供水管道,从几公里开外的临夏县北塬水渠引水,这一做法,解决了50%以上的灌溉难题。

  自承包荒山以来,包晓明先后投资600多万元,逐年栽植树木固本,保持北山流域水源生态涵养,大大减少湿陷性黄土台地因遇雨水频发的地质湿陷坍塌。

  钱花了很多,但缺水仍旧是个大问题。“到现在,山上的电网还没有完善,近一半的树木还得靠发电机抽水供水;没有路,个别偏远点的地方,依旧是人背畜驮在种树。”包晓明说。

  “我们明白他做的都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情,所以,我们心甘情愿跟着他好好干。”跟着包晓明种了近20年树的包小云说。

  65岁的青寺村老人包比得说:“看了一辈子黄土山,这些年山上才慢慢有了绿意。以前大家都不爱到这山上来,可现在,每到夏季,周围的人都爱往山上跑。”

  19年过去了,当初的荒山已变为青山。“山坡上总算披上了绿色,我们的子孙后代终于可以出门见绿、四季赏景了。”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绿色,包晓明感到很幸福。

  得知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后,包晓明对自己的“为荒山披绿”事业充满了信心。他说:“‘六老汉’是造林人的榜样,我们的心里一样充满着绿色梦想,我也会像他们一样,久久为功,让这份绿色梦想传承下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