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理论】聚力资源整合 助力旅游扶贫

 2019/08/14/ 06:3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聚力资源整合 助力旅游扶贫

  曹军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深度贫困地区大多集自然灾害频发区、生态脆弱区、连片特困区等于一体,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致贫因素复杂、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硬骨头”。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撬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脱贫攻坚的支柱性产业项目和新引擎,目前在许多地区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受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地区的要素资源短缺、贫困发生率高、多种致贫原因相互交织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无法形成旅游扶贫的“合力”。因此,将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政策资源整合。旅游扶贫工作除了涉及旅游、扶贫部门之外,还涉及国土、财政、文化、环保等多个部门,目前由单一或部分部门协作制定的政策较多,产生了明显的成效。随着旅游扶贫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政策之间的衔接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看似冠以不同称呼的扶贫政策都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机构成,许多政策也不同程度地涉及旅游扶贫的实质内容,其间,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因此,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和旅游扶贫的关键期,加强各部门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打破行业壁垒,加快相关政策整合,形成“协商式参与”的政策制定模式,将有助于形成政策资源的“合力”、突破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

  二是文化资源整合。深度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在景观、艺术、服饰、饮食、节日、传说故事等方面独具特色,对于究竟如何利用,由谁来利用,各种参与主体应该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往往陷入困境。而文化资源的多头管理和分散施策,使各部门的潜在优势和整体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也使许多地区旅游开发失去特色和竞争力。通过市场杠杆,以“旅游”为载体对各种地方性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可以盘活深度贫困地区的闲置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因此,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充分调动各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中,在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之外,充分提升旅游市场的竞争性,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创造了良好的优势条件。

  三是人力资源整合。随着精准扶贫的难度、深度不断加大,除了依靠政府单方面力量,还需要广泛动员并整合多主体帮扶力量共同参与。在旅游扶贫开发中,地方政府、群众、投资者等是传统的参与主体,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大学生村官、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干部、游客等新生力量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旅游扶贫中,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将这些人员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优势,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旅游扶贫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在人力资源整合中,可以实现不同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形成内源式与外源式协调发展的共生机制。

  四是资金资源整合。近年来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投入的各项资金总量很大,增长趋势明显,但是目前急需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在旅游扶贫中,完善扶贫资金的整合使用和监管机制,能够使扶贫资金利用更为精准有效。一方面将服务于农村发展的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可以避免不同部门在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等方面的重复和交叉。同时突出地方性特色,真正将扶贫资金用在雪中送炭的事情上,一心一意为村民的脱贫致富,而不是将扶贫资金滥用于高标准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上。另一方面加强扶贫资金的综合监管和治理,建立完善资金安全“阀门”,严控扶贫资金出口,确保扶贫资金的精准使用和阳光化管理。由此,大量资金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大幅度减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和资源浪费。

  五是产业资源整合。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资源相对不足,但旅游产业资源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扶贫产业不是独立的单元,可以显著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调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与关联产业的密切协作,可以形成区域性“旅游”多元产业发展的大网络格局。换句话说,就是要形成产业链,实现多种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真正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扶贫产业,重在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慎防“千城一面”,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衔接相关产业资源,实现多种产业资源的融合式发展,从而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