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榜罗镇会议: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2019/08/19/ 06:3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李艳丽

榜罗镇会议: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毛泽东首次朗诵《七律·长征》的地方,如今树起了纪念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艳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艳丽

  88岁的李丙申喜欢在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周围散步。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经常细数发生在这里的红军故事。

  “纪念馆内那棵茂盛的核桃树下,就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老人说。

  1935年9月28日凌晨五点,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在这里召开。

  时间再往前推几个小时。9月27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原榜罗镇小学召开。这次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决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为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

  日前,记者来到了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在讲解员范科蕙的讲解中,那段与长征有关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1935年9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进入甘肃境内,突破天险腊子口和渭水封锁线后,于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

  “1935年9月27日晚,在原榜罗镇小学校长室,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出席了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范科蕙补充介绍道,“毛泽东同志就在这间屋内住宿、办公了三天两夜。”

  斑驳的桌椅、破旧的门扇窗户和一张土炕,这些具有年代感的物件安静地陈列在榜罗镇会议暨毛泽东住宿旧址,供游客参观。

  84年前,它们参与了历史。84年后,它们诉说着历史。

  1935年9月28日清晨,陕甘支队在榜罗镇小学南侧的打麦场上召开了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登台作了报告,介绍了陕甘根据地和红军的情况,谈到了要严格整顿纪律,充分注意群众工作。

  “同志们,我们要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同志们去。陕北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毛泽东的讲话振奋人心。

  这是一次彪炳史册的会议,这是一次号召力极强的动员会。它彻底结束了红军长征长期没有落脚点而四处转战的局面,为红军长征胜利完成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理想的落脚点,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如今,这里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名录。

  据介绍,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先后承接省内外党员干部党性实践活动350批次2.2万人次,接待游客120.5万人次。

  “红军是善人,对人好得很!”

  李丙申一见到记者,便脱下草帽,开始讲述父亲告诉他的故事。

  当年,红军到达榜罗镇时,众多村民听信谣言纷纷逃离村庄,李丙申一家因为卖饭的生意没有躲避,和红军一起生活了几天。

  做饭时面不够吃,红军便去村民家里找。“红军不白拿东西的,他们在每家都放了钱!”李丙申说,晚上,红军把村民家的门板拆下来铺在街上睡觉,早上起来又原封不动地装回去。

  离开的前一晚,红军的举动让李丙申的家人难忘终生。“他们帮我家扫院子、倒柴火,还把别人家借的锅碗都还了回去。”至今,李丙申家中还保存着一个重达几十斤的罐子,当年红军就是用这个罐子换了李丙申家一口锅。

  “红军是善人,对人好得很!再没有这么好的人了!”李丙申说。

  在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的物件。红二方面军用过的牛皮公文包,战士穿过的毡鞋,陕甘支队战士穿过的草鞋和用过的水瓢,锈迹斑斑的子弹、飞机炸弹、手雷,“取消中央军的百货厘金”“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的宣传标语……400多件文物浓缩了一段段红色记忆。

  警卫员用村民家白面清油炸麻花给毛主席吃,临走在案板留下两块银元……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生动再现了红军严明的军纪。

  现在,李丙申一有空就会给孙子讲红军的故事,他经常告诫孙子:“要向红军学习,要往好里学,学习共产党人对穷人无私的帮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史料记载,通渭县城位于定西东部,城垣全用黄土筑成,当时城内居民不满5000人。

  这是红军爬过雪山穿过草地后,3个月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城,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心情豁然开朗的他首次朗诵了那首著名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当年毛泽东首次朗诵诗词的地方,如今树起纪念碑,除了纪念《七律·长征》的发表,它还有更深刻的意义:象征中国革命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红军过境后,不仅将革命的火种散播在通渭这片红色热土,更将伟大的长征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

  通渭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却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这些年,在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下,通渭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去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2.1亿元、同比增长6.1%;332个建制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通畅率达100%,宝兰高铁的建成运营让通渭一步迈入了高铁时代;2014年至2018年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96万户9.15万人,退出贫困村39个……

  特别是“文旅”已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的新引擎。近年来,通渭县立足“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积极开展“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以书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抱团”发展,年书画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当地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一项项可喜的成绩和改变,是通渭县人民发扬长征精神的真实写照。

  “红军长征路过通渭,给通渭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通渭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卜彦兵说。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