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清水:帮到点子上 扶到心坎里

 2019/08/20/ 20:5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朱雅琴

帮到点子上 扶到心坎里

——记省社科院驻清水县山门镇关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任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雅琴

任浩在温室大棚查看黑木耳生长情况。

  2018年7月,任浩被省社科院选派到清水县山门镇关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从那时起,他肩挑重任,扎根基层,真情帮扶,建设黑木耳种植基地、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狠抓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

  一年后,关山村变了模样:特色产业发展了,村委班子战斗力增强了,村民齐心致富的干劲更足了……

  关山村位于清水县东南部,距离镇政府16公里,距县城40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要实现脱贫就要有主导产业。”“什么产业可以在这里真正扎下根,让整个村子彻底摘下‘贫困的帽子’?”这是任浩刚到关山村就开始反复思考的问题。

  驻村伊始,任浩就开始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他挨家挨户走访,蹲在墙根、坐在农家炕头,和群众拉家常,了解村民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

  经过扎实调研,任浩了解到,关山村地处高寒阴湿的林原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湿度大,群众历来就有种植黑木耳的传统,但都是单家单户自发种植,没有形成规模。

  经过多次论证思考,任浩与工作队员、村干部萌生了引进现代化种植技术,培育黑木耳种植产业的思路。

  帮扶队的设想立即得到了省社科院的大力支持。任浩结合关山村气候、地质条件和产业发展优势,经过了前期项目考察、选址、工程设计、投资效益分析,制定了关山村木耳种植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确定了关山村黑木耳种植扶贫项目。同时,成立隆辉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社联建发展模式,吸纳了92户贫困户在内的111户村民成为合作社首批社员。

  项目建设进行到关键阶段,突然出现了“拦路虎”——缺少资金和技术。怎么办?任浩协调自己的“娘家人”省社科院从业务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全力支持基地建设。同时,带着两位有黑木耳种植经验的村民,到麦积区的种植基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菌棒生产培养方法。

  2018年12月,随着8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总面积5728平方米的关山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建成,该基地包括7座木耳种植棚、1座晾晒生产棚及智能监控系统、生产车间、喷淋设备等。

  “这个过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其中凝结了我们无数的关爱和心血。”看到最初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任浩心中既感到激动又充满期待。

  今年春天,首批3.5万株木耳菌棒刚刚投放7座种植大棚,关山村就遭遇了冰雹天气。那几天,任浩坐立难安,24小时密切关注关山村的天气预报,“担心棚膜被冰雹砸破了,担心气温太低冻坏了幼小的菌棒,随时调控大棚的温度、湿度。”直到得知菌棒生长情况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任浩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在任浩和技术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今年6月中旬,关山村木耳喜获丰收,产出了第一批500斤干鲜木耳。

  “原来种这黑木耳效益这么好,我已经掌握了种植技术,明年也要在自家院子里搭上棚子种木耳。”在黑木耳大棚务工的关山村村民马小强高兴地说。

  目前,关山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已产生黑木耳2000多斤,产值达到10万元,将带动9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86元。任浩计划,明年将进一步扩大黑木耳种植规模,再盖5座大棚。

  这只是任浩来到关山村这一年来真情帮扶的一个缩影,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翻开任浩办公桌上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日志》可以看到,他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并且已经对这样的工作节奏习以为常。他说,“驻村帮扶只有真正蹲下来、驻进来,工作才能靠得住、帮得上。我既然来了,就得干出点名堂来才行。”

  由于在帮扶工作中表现优异,任浩于2018年被评为清水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今年,他又被评为清水县“优秀共产党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