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嘉峪关专场实录(文+图)

 2019/08/28/ 15:35 来源:每日甘肃网
发布会现场

  8月28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嘉峪关专场新闻发布会。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忠科,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巨胜,围绕“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谱写戈壁明珠时代华章”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郭锦诗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忠科先生,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巨胜先生,请他们围绕“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谱写戈壁明珠时代华章”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甘、香港驻甘、省市40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请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忠科先生做介绍。

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忠科

  李忠科:

  尊敬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见面。首先,我代表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不久,也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过程中亲临嘉峪关市,就长城文化传承和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调研,这不仅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也使我市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和激励、倍感振奋和温暖、倍增信心和决心,极大提振了全市上下砥砺前行、干事创业的斗志和干劲。相信在此过程中,各位朋友对我市的基本情况已经有所了解。为了让大家更加真实、全面、客观的感受嘉峪关的发展变化,借此机会,我就以“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谱写‘戈壁明珠’时代华章”为主题,将我市相关情况做简要介绍。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祁连山北麓、讨赖河畔,历来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区、联通东西的交通枢纽。嘉峪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从新石器时代的黑山岩画、到汉魏之际的新城地下砖画群、再到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构成了一幅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同时,嘉峪关地形多样、风光壮美,祁连雪山高峻巍峨,讨赖河大峡谷激流奔涌,戈壁原野雄浑壮丽,草湖湿地水草丰美,是汇集西部风光、浓缩西部人文、展现西部精神的大美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嘉峪关市的建立与发展,先后经历了3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是1958年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布局项目酒钢公司上马;二是1965年设市;三是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我们将这一历程,形象的概括为“因矿建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可以说,嘉峪关是一座因国家使命、国家战略、国家需要应运而生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和新时代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带来的战略机遇,围绕“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目标,负重自强,接力奋斗,全市发展站上了新的台阶、进入了新的阶段。

  回顾嘉峪关建市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就,可以用四个“历史性”来概括。

  一是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数十年探索和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变化,既坚持守好“老摊子”,又注重注入“新血液”,持之以恒地抓经济、谋发展,不断夯实长远发展、永续发展的深厚基业。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形成了钢铁、电解铝、铝制品深加工、新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特色农业等产业集群。初步实现了从“一钢独大”、“一业独大”到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华丽转身,“老家底”持续发力,“新动能”扛起大梁,经济战略纵深、抗风险能力、发展韧劲和回旋余地得到有效拓展。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9.62亿元,是建市之初的667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12万元,位居全省第一,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城市建设实现历史性进步。毫不夸张地说,解放前的嘉峪关,是一块“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不毛之地,人烟稀少、荒凉萧条。建市以来,我们依靠科学、超前的规划理念,依靠“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不懈坚持,在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一座跨河而建、南北并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兴城市已经拔地而起。一批现代化住宅小区、高品质教育和医疗机构、体育场、博物馆、图书馆、城市综合体等民生和商业设施林立其中,飞机航线通达14座城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全市城镇化率已经达到93.65%,在全国也位居前列。2017年11月,我市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这是对嘉峪关最好的褒奖和最佳的写照。

  三是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嘉峪关地处祖国西部内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均降雨量85.6毫米,年均蒸发量2149毫米。因此,加强生态建设对于嘉峪关来说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最大福祉,也是我们这座城市永续发展的最大依托。自1965年建市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件接着一件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奋斗的恒心,使全市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我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36.56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达到了27.7平方米。今天的嘉峪关,雪山映照、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空气洁净,赢得了“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美誉,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桂冠。这些成绩,不要说在60年前,就是在30年前,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十分难能可贵,也需要倍加珍惜。

  四是人民生活有了历史性跨越。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调研时指出,“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下,我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了39629元、19291元,均居全省第一;全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超过50%,下降至2018年的31-32%;城乡家庭轿车保有量分别为每百户60辆、68辆,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8.2平方米、39.4平方米,这两项数字在全省是比较高的。同时,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住得宽敞、吃得健康、通行便捷、幸福安居,是今天嘉峪关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感到最踏实、最欣慰、最高兴的地方。

  回顾嘉峪关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到,70年来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变化,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也更加坚定了全市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统揽,用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扎扎实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

  我们将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发展主攻点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着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长城传承保护作为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积极配合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文旅融合发展。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提升城市品质品味,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把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着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谐美丽乡村。我们将一以贯之地加强生态建设,抓好环境保护治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我们将矢志不渝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让群众在嘉峪关生活的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嘱托转化为造福群众的务实举措,在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中创造辉煌,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先简要做这些介绍。接下来,我和丁巨胜市长很乐意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主持人:

  感谢李书记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李书记您好。我们都知道,嘉峪关是一座围绕酒钢公司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旅游城市。我的问题是,70年来,嘉峪关的工业发展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取得了哪些成就?谢谢。

  李忠科:

  感谢您的提问。正如之前发布中我提到的,嘉峪关“因矿建企、因企设市”。可以说,酒钢公司就是工业发展历程的缩影。作为省属国有大型企业,酒钢公司的建设经历了“三上两下”的曲折历程,55年镜铁山发现铁矿,随之酒钢上马,58年建厂,70年出铁,85年出钢,2000年集团公司完成上市,这其中的困难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2015年,我到酒钢任职,在参观建厂历史时,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艰难困苦千秋业,顶天立地酒钢人”,这“艰难困苦”四个字,十分准确的概括了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对于嘉峪关工业的发展来说,正是因为过程的极度艰难,也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不屈精神。在经历了生产粗放、产品单一的初期阶段后,随着铝业板块的引入以及煤化工项目的建成,如今的酒钢公司已经拥有了年产1100万吨钢(包括120万吨不锈钢)、175万吨电解铝和3365兆瓦自备火电装机容量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伴随着金属复合板、锌铝镁板、超级双相不锈钢等高端产品的成功研发,酒钢公司钢铁产品已经成功打入了手机、家电、汽车、核电等先进制造领域,成为了一家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多元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2018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960亿元,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89位。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博鳌论坛主旨演讲中曾经引用一句古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于嘉峪关来说,酒钢公司的辉煌与繁荣,既是我们的“先天优势”,但同时也是我市产业结构的短板所在。为彻底改变“一企独大”、“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有效解决抗风险能力低、经济韧劲差的“先天不足”。近年来,我市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和新时代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带来的战略机遇,狠抓工业产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初步形成了以冶金工业为主体,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力、装配式建筑、食品酿造等全面发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尤其是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总装机容量779兆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的嘉西光伏产业园的顺利建成,以及鑫海成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的成功引进,使我市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智能工业、信息工业的转变。可以说,工业这一嘉峪关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正在变得日益强壮和健康。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嘉峪关是建立在戈壁荒滩上的城市。素有“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美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考察时,对你们的城市建设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城市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情况?

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巨胜

  丁巨胜:

  感谢您对嘉峪关城市建设的关心。正如您所说,嘉峪关市地处荒漠戈壁,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风吹石头跑,遍地不见草”曾是建市之初的真实写照。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历届市委、市政府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着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我们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高起点谋划、高层次建设、超前性规划”的原则,精心编制城市总规、控制性详规等,开展“多规合一”,合理划定“三区、四线”。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争城市建设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通过一代代建设者的努力,城市规划面积由1985年首版《嘉峪关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60平方公里,扩大到2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20平方公里,扩大到70.4平方公里。

  我们注重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持续实施交通、能源、通信、公用设施等项目,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实现了城区电线电缆入地,到2010年城市集中供热率、自来水普及率、燃气入户率就达到100%。一是注重基础设施的统筹协调,将给排水、供电、供热、通信等管线统一至地下管廊,按规划争取一次建设、分步实施,减少道路反复开挖,避免形成“拉链马路”,实现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精致。二是抓旧城区提升改造,近三年投入89.9亿元,实施了涉及4.2万户居民的棚户区、老旧小区、老街区基础设施改造,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三是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拉开城市框架,将火车南站、方特欢乐世界、新建的学校医院等布局在南市区,加大讨赖河、南湖等生态整治建设力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特别是今年我们将中核综合服务保障区布局在南市区,建设集科研、生活、教育、医疗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基地,预计新增职工和技术人员1.5万人左右。

  我们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自1995年起连续开展“绿化年”活动,坚持不懈在戈壁荒滩植树种草、建湖蓄水,先后建成公共绿地110多处、2696公顷,城市公园14座、人工湖20余座。目前,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2%和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6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27平方米,城市居民“出门见绿、伸手触水”。与此同时,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30多亿元开展污染防治,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到全年的83%以上。随着生态小环境的逐步改善,年降水量由原来的不足86毫米,提升到150毫米左右,今年截止目前已达到140多毫米,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大的民生福利。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李书记您好。刚才您也讲到了,嘉峪关是一座工业旅游城市,尤其是嘉峪关在国际、国内都非常著名,方特也十分引人注目,请问嘉峪关在发展旅游业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李忠科:

  谢谢你的提问。如果说,这些年来嘉峪关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我总结,就是“工业”“旅游”两条腿走路,只有这样才能走得快、走得稳。而对于嘉峪关来说,做好“文化旅游”这篇文章,关键就是用足、用好长城这个最为响亮的“名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长城文化传承和保护利用工作时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市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我将其总结为四句话。

  一是以深度研究挖掘长城文化旅游新内涵。组建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建立了长城沿线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全面加强长城丝路文化弘扬和保护的专业研究。

  二是以重大项目构建长城文化旅游新格局。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投资新建了一批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旅游新需求的重点项目,构建了“一古一今、一新一旧、一动一静”两大旅游主体,形成了以关城为核心、多点多元布局的长城文化大景区。

  三是以精品节会引领长城文化旅游新趋势。围绕“新奇特、游展学”等内容,进一步引导文化旅游资源向我市聚集,每年都举办一定的品牌节会赛事,有效提升了嘉峪关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以全新业态展示长城文化旅游新形象。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围绕关城景区打造了近10平方公里的九眼泉湿地与花卉博览园生态旅游项目,有效推进了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建设。同时,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积极拓展旅游业态,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带动了旅游核心指标的高速增长。2018年,我市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10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亿元。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丁市长,您好!在这次新闻发布会前,有幸了解到嘉峪关城镇化率高达93.65%,远远高于全国59.6%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说明嘉峪关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能否介绍相关情况?

  丁巨胜:

  好的,谢谢你的提问。

  嘉峪关作为典型的资源工矿型城市,在建市之初就是城市大、农村小,工业强、农村弱,但“三农”问题始终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关心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这里,我先简要给大家回顾一下嘉峪关的城乡一体化历程:早在2003年,嘉峪关就开展城镇化试点工作;2006年,被确定为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市;2009年,成为甘肃省首批城乡一体化试点市;2012年,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公共服务对农村的覆盖率、社会保障一体化水平等7项指标达到全省第一,成为甘肃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速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在城乡规划一体化方面,坚持将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在编制《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了覆盖3镇、17个行政村的专项规划,做到了城市和农村在发展空间上同构划、要素资源上同配置。在产业发展一体化方面,发挥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推进农村与园区、农民与产业工人的融合对接,每年在企业和园区务工的农民占农村总人口的4分之一,工资性收入占到了51%。我们鼓励农民融入旅游创业、围绕旅游增收,扶持发展乡村民宿和农家乐,打造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经营性收入占到43%左右。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统筹推进交通、能源、生态、水利等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实现了三镇城市公交全覆盖。自去年来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围绕打造“美丽庭院、美丽村庄、美丽田园”,投入3亿多元实施农村污水处理、改厨改厕、垃圾清运、后墙后路改造等12项重点工程,真正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低保、医保标准城乡并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居家养老服务农村全覆盖,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实现了同城均等化待遇。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城镇化率达到93.65%,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城乡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省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嘉峪关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和中亚的必经之地,这些年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同时在国家“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嘉峪关发展通道物流经济的地缘优势越来越明显,请您介绍主要有哪些战略布局和总体考虑?

  丁巨胜: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看来你对嘉峪关的地理区位非常了解。

  嘉峪关作为河西第一隘口,自古就有“边陲锁钥”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运输、军事、能源战略通道,被形象地称为中国的“陆上马六甲海峡”。我们立足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一是公路交通网络发达。G30连霍高速、国道312线纵贯全境,省道、城际路、战备公路等四通八达,S06嘉酒绕城高速正在建设,去年公路客运量达到9255万人次。二是铁路枢纽作用突出。嘉峪关火车站是河西走廊最大的铁路枢纽编组站,每日发行客车38对、货车106对;嘉峪关南站是兰新高铁重要节点之一,每天始发、通过动车25列。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将所有客运列车转移至南站,实现客运与货运分离,方案已通过国家铁路总公司评审。三是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嘉峪关机场是4E级国际备降机场、甘肃第二大机场,开通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14个城市航线,去年旅客吞吐量超过56万人次。我市作为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最大的交通支点,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陆桥通道西段节点城市,《“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确定为全国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

  优越的地理区位、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嘉峪关面向国际可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和中巴经济走廊,面向国内可对接青藏铁路、京新高速、中新南向通道,是甘肃除兰州之外枢纽作用最突出的地域,决定了嘉峪关市在发展通道物流方面大有可为。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西进”、“南向”、“北拓”并重,全面推进物流通道、节点、网络建设,着力打造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陆港经济区和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在陆港经济上,谋划布局大型煤炭、大宗矿产品仓储集散中心,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园、铁路物流基地,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让西出、东进、南下的货物更多在我市停留储存、分装起运。在空港建设上,按照今年省政府批复的《嘉峪关国际空港总体规划》和《机场总体规划》,加快国际港务区建设,实施嘉峪关机场改扩建、航空口岸、空港物流园等项目,着力打造甘肃“三大国际空港”。在物流集散上,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落户,发展第三方物流,不断拓展物流产业链。依托钢、铝等优势产业,打造面向中亚、西亚的轻工制品基地,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融入度。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李书记您好。通过刚才的介绍和回答,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嘉峪关7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的问题是,嘉峪关在下一步发展上有哪些重点思路和工作,谢谢。

  李忠科:

  谢谢你的提问。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综合来看,我市当前正处于推进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期、加快发展的战略期,在这种形势下确立新的思路、打开新的局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今后的工作,我将其总结为“一个统揽,两个机遇,六项并举”。一个统揽,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始终牢记总书记五个方面的教导与嘱托,方向不变,斗志不减,用最强烈的担当、最务实的举措,将总书记的各项指示和要求不折不扣的加以贯彻落实。

  两个机遇,就是积极抢抓“一带一路”这个最大机遇和新时代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带来的战略机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的发展方向,只要牢牢把握,我们全市各项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更加瞩目的成果。

  六个并举,就是始终坚持多元产业共建、大小旅游共抓、陆海开放共济、教育医养共重、城乡发展共融、区域协同共赢。

  所谓“多元产业共建”,就是在毫不动摇地支持酒钢改革发展的同时,牢牢抓住我省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打造“五个制高点”的发展机遇。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推进军民融合、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数据信息、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努力构建多元产业格局,使城市永续发展底气更足。

  所谓“大小旅游共抓”,就是加速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继续放大文化旅游集聚辐射效应。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方特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峪泉古街古镇等项目支撑作用,不断推出更多旅游产品供给,进一步打造以关城为核心、多点布局、文旅商体深度融合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所谓“陆海开放共济”,就是立足全国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发挥区位通道优势,推动国际港务区落地见效,加快完善嘉峪关空港、物流集散中心、多式物流园等陆海、陆空联运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有效融入中新南向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建设,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汇聚。

  所谓“教育医养共重”,就是按照总书记“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教育、医疗这两个民生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积极引入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打造河西教育高地。加强医疗人才引进和培养,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利用我市气候、环境、基础设施等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医养合作服务机制,建设西北独具特色的康养胜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所谓“城乡发展共融”,就是按照精品城市、精细管理、精致生活的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融合发展。

  所谓“区域协同共赢”,就是继续巩固嘉酒协同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努力推进规划层面、产业项目、民生领域合作,拓展两地协同发展的战略纵深和空间。同时,以点带面,不断加强与河西走廊其他市州的交往交流,努力探索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等方面协作发展路径。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请李书记再讲两句。

  李忠科:

  尊敬的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今天和大家在此相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亲切,感谢大家关心嘉峪关、支持嘉峪关、宣传嘉峪关。在我市群众中流传着一句俏皮话,叫做“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来嘉峪关也遗憾”,正如之前介绍中提到的,嘉峪关历史悠久、山河峻秀,缓步登上关城,极目远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刹那间西部风光和历史沧桑尽收眼底。这种心灵深处的激荡,相信会使大家产生新的火花,涌出新的灵感,感受到最为真实的“诗和远方”。嘉峪关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主持人: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接下来是记者专访环节。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明天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武威专场新闻发布会,希望媒体朋友积极参加,再见!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