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嘉宾专访

 2019/08/31/ 07:2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宜秀萍 金鑫

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嘉宾专访

  2000多年前,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者穿越漫漫古道沙漠,开辟了连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的宏伟篇章,敦煌也因此成为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交融发展的典范。

  8月30日,随着第四届敦煌文博会“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的召开,敦煌再次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殿堂。来自全国各省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3位专家学者和政协文史工作者,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视角讲述中国和他国的故事,讲述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故事,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案,介绍了传承和弘扬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路径和方法,助推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以下为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

  在互学互鉴中推动民族文化复兴

  ——访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宜秀萍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文化的繁荣昌盛,既需要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也需要互学互鉴、从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滋养。”在第四届文博会 “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开宗明义,道出论坛主题的重大意义。

  郭运德表示,面对资本的全球流动和日益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传统上各自为政的民族经济疆域已完全打开;面对着日益加剧的信息爆炸,人际沟通和文化交融的氛围与情景正空前活跃;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经济科技竞争,没有技术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已无法赢得市场;面对着日益扩展的国际合作,人类社会必将产生越来越多全球治理的国际规范和价值准则……互学互鉴、携手并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在郭运德看来,一要靠经济的强盛,二要靠文化的复兴。

  那么如何实现文化复兴呢?郭运德概括为三点: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三是推动文化的当代创新。

  他分析,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民族复兴的基本支撑。今天,我们要推动的文化复兴,既不能简单理解为儒家文化的复兴,更不是西方文化的中国式复兴,而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用现代观念重新诠释传统,对传统文化加以比较、分析和综合,理清其精髓与要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开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传统文化的自身逻辑中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社会理想,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既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征程的精神支撑,也要让传统文化不断从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中获得新的思想资源,重铸文明古国的现代辉煌。

  互学互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郭运德认为,文明的进化离不开学习借鉴,中华文化自身就不是在封闭中完成的,而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不断兼收并蓄、吸收整合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不能在封闭中发展。中华文化只有广泛参与世界多种文明对话,以善学替代独善,以交流替代推销,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在交融互鉴中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郭运德最后表示,继承不是传统的简单重复,开放也不是舶来品的完全克隆,一个新时代不可能建筑在旧文化之上。中国文化只有依托自身实践,结合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对中外文化遗产加以转换、改造与提升,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全新超越,用那些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能产生跨越时空与国度、具有当代价值与永恒魅力的文化新成果,来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充满活力、开放自信的现代化中国,为人类文明留下一份不可替代的文化图谱,这才算作真正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

  秉持开放理念 挖掘中华文化魅力精髓

  ——访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鑫

  “敦煌”二字,即盛大辉煌的寓意。这两个字,足以彰显这里曾经显赫的过往,浓缩着古代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

  2000多年前,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者穿越漫漫古道沙漠,开辟了连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的宏伟篇章。敦煌,也因此成为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交融发展的典范。

  今天的敦煌,依旧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8月30日举行的“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上,秉持开放理念进行传承弘扬,是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谈论的主题。

  如何“秉持开放”“传承弘扬”,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广泛促进文物资源的开放共享、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网络、发扬人文研究“传帮带”的优秀传统……王旭东表示,资源是促进价值挖掘和弘扬的“源”和“本”,我们有责任保护管理好文物资源,也有责任让社会共享优质资源。“必须打开大门,在全力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开放资源,通过文物资源数字化、学术资源的整理出版等各种方式,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机构的学者广泛研究提供条件,创造便利。通过广泛的交流合作,让敦煌、故宫文化持续不断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甘肃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国内外学者来加入到对甘肃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和研究中,进一步把甘肃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好、展示好。”在王旭东看来,不管是故宫博物院还是敦煌研究院,都必须秉持开放的态度,跳出敦煌、跳出故宫去研究和挖掘。今天的时代,是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是共享的时代。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视野,没有共享的理念,敦煌学和故宫学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是为了弘扬与传承,让社会大众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对于敦煌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弘扬和传承才是目的。”王旭东表示,敦煌学百年发展,向世人揭示了敦煌石窟和藏经洞“有什么”“是什么”,涌现出了丰富的学术研究著述,这些学术成果是我们再研究、再转化的基础。“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让文化遗产获得新生,以展览、多媒体作品等形式走向社会、走近大众,让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使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同时要发扬人文研究中“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吸引和联合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专家学者,合作攻关、共同研究,挖掘中华文化魅力精髓,让古老文物绽放时代的生命和活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