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脱贫攻坚奔小康】搬迁户马换学:挪出穷窝过上新生活

 2019/09/02/ 12:00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盘小美 白晶晶
微信图片_20190902084906.jpg

新居客厅里,马学和孙子孙女一起看书。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小美 白晶晶

  初秋的乡村,硕果累累,丰收在望。沿着平坦的油路,来到西峰区彭原镇张咀组,一座崭新的农家院落映入眼帘,这里就是脱贫户学的新家。走进院内,院落宽敞整洁,客厅家具摆放有序,瓷砖地板洁净,房间显得亮堂而温馨。53岁的学,正和孙子孙女坐在客厅里看书。看着窗明几净的新房,学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与以前相比,住这里不知道好多少倍,自来水通到家里,出门走硬化路,孩子上学方便得很。”

  一年前,马学一家7口还住在距离新家2公里远的一个偏僻山沟里,住的是年久失修的窑洞、破旧的砖房,走的是坑洼陡峭的羊肠小道,山里不通自来水,他每隔两天就要到,或者到沟里,一趟需要1个小时。“最早出门靠步行,后来油田修了一条土路,可以骑车了,但遇到雨雪天气,还得推着车子往上走,出门水、娃娃上学太困难了。”提起以前的生活条件,马学直摇头,搬出山沟成了他最大的梦想。

  为了早日挪出穷窝,马学养起了绒山羊,可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小规模养殖,每年存栏五六十只,收入1万元左右。随着大儿子娶妻生子,攒下的积蓄花光了。基础条件差,收入微薄,缺乏产业资金……2016年,贫困户识别中,上将他家纳入贫困户。帮扶干部在入户摸清家底后,鼓励马学继续发展养殖业,并协助他申请到5万元扶贫贷款。马学用这笔钱购买了40只绒山羊,扩大了养殖规模,年出栏20只山羊,加上卖羊绒,收入1.5万元左右。

  2017年,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又争取西峰区易地搬迁项目,在张咀组协调土地修建新房,通过易地搬迁为该村2户困难群众解决了住房难题,马学就是其中一户。

微信图片_20190902084911.jpg

学清理羊圈。

  2018年9月,马学一家终于搬出穷山窝,住进了新家。“居住面积有110平方米,政府补贴了17.8万元,自己没花钱,如果没有党的扶贫政策,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搬到上来。”马学开心地说,“如今能住这么好的房子,真要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搬出山沟后,马学一家不仅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收入也增加了,两个儿子外出务工,去年收入近3万元;他出栏20多只山羊,收入了1.5万元,加上其他政策性收入,全家年总收入4万多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如今,通过自繁自养,绒山羊的存栏量达到140多只。“中秋节前后打算卖掉40只,今年价格好,估计能收入2.8万元左右。两个儿子和老伴在外面打工,能收入3万多元。 ”马学发自内心地感慨:“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了,一家人靠养羊、打工,让日子越过越起劲。”

  在西峰区,还有很多困难群众和马学一样,依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挪出了穷窝,开启了新生活。2010年以来,西峰区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总体思路,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农村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先后实施6批项目,使全区居住在咀梢、沟壑梁峁、就地脱贫无望的1154户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为了让贫困搬得出,住得,西峰区通过对带贫务工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奖补,扶持乡村建办“扶贫车间”设立扶贫岗位等措施,积极拓宽就近转移就业渠道。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因施策的原则,扶持贫困自主发展种养殖产业,引导群众入股合作社,开展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分红和“务工”双收入,实现互助合作和兜底保障,让贫困实现“窝、改业、拔根、换貌”。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