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宜秀萍
“我们不能以牺牲珍贵文化遗产为代价换取旅游业发展,也不能为保护文化遗产而拒游客于门外”,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萍坦言。
如何破解这一世界各文化遗产保护地的共性难题?李萍介绍,面对这样的矛盾,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构建了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通过有序的开放管理实现有效的文物保护。
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蓬勃兴起,莫高窟成为甘肃旅游业的龙头,游客人数不断攀升。
“旅游开放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对文物保护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李萍分析,莫高窟的旅游开放,一方面弘扬了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扩大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了敦煌的知名度,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游客和客流的不均衡,不仅打破了洞窟微环境的稳定性,给洞窟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安全隐患,同时导致了游客参观质量和满意度下降。
针对此,敦煌研究院利用已经取得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存贮与再现技术成果,在多方支持下,于2014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具有综合功能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和展示手段,让游客全面了解敦煌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虚拟漫游厅身临其境地观赏典型洞窟和丰富的敦煌文化。以此为核心的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单日总量控制,网络预约购票,数字洞窟展示,实体洞窟参观”也正式启运。
新模式要求游客必须提前通过莫高窟参观预约网络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完成参观门票预约及在线支付。预约时须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身份信息。游客到达敦煌之后可凭借系统推送的短信预约订单号和身份证,在莫高窟参观咨询预约售票中心办理出票。在数字展示中心经实名制验票后观看数字电影,先对敦煌艺术获得更好的欣赏和全新的视觉体验;然后前往莫高窟用75分钟左右的时间实地观赏洞窟。
“作为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参观的起始和重要组成部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核心展示系统共包括两组数字影院,每组影院分别由一座主题影院和一座球幕影院构成。”李萍介绍,每座影院均可以容纳200位观众,主题电影《千年莫高》主要讲述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片长20分钟;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则是敦煌莫高窟经典洞窟虚拟漫游,片长为20分钟。特别是球幕影院,利用数字化优势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采用球幕电影技术展示莫高窟,是世界上第一部实景还原文物的球幕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采用8K画面分辨率的球幕电影。
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使以往游客只进洞窟参观2小时左右的单一游览模式,改变为在数字展示中心观赏敦煌石窟艺术高清数字电影与莫高窟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复合参观模式。这样既减少了游客在洞窟的滞留时间,降低了洞窟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又提高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同时充分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了敦煌莫高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遗产保护教育,显著改善了遗产历史信息的传播质量、大幅度提高传播效益,实现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利用的双赢目标,开辟了一条文物保护利用的全新途径。
几年来的运行实践证明,新模式在有效保护石窟本体和增加游客观赏体验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高效配置旅游资源,优化参观流程,均衡分配客流的前提之下,使莫高窟单日游客承载量由3000人次翻番增加到6000人次。
李萍自豪地介绍:莫高窟已成为国内外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的典范,赢得了社会认可和相关机构的赞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遗产旅游管理的最佳案例和国际上践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佳案例。
相关新闻
- 2019年08月27日甘肃省博建馆80年首次在夜间向公众开放
- 2019年08月26日甘肃省博物馆建馆80年来首次夜间开放
- 2019年08月23日玉门火烧沟文化展览馆建成开放
- 2019年08月22日"博物馆之夜"蓄势待发 甘肃省博物馆为纪念建馆80周年展开系列活动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