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兰州专场实录(文+图)

 2019/09/03/ 11:54 来源:每日甘肃网

 

发布会现场

  9月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兰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显明,围绕“看金城大地沧桑巨变,谱‘精致兰州’华彩篇章”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王成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先生,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显明先生,请他们围绕“看金城大地沧桑巨变,谱‘精致兰州’华彩篇章”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甘、香港驻甘、省市40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甘肃发布、新甘肃、视听甘肃等新媒体将做网络现场直播。

  首先,请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先生作介绍。

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

  张伟文: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十分高兴与大家见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兰州解放70周年,非常荣幸能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向广大媒体朋友介绍兰州70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兰州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兰州,古称“金城”,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兰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一座现代化中心城市正在母亲河畔快速崛起,并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兰州视察时充分肯定了兰州的发展,指出兰州这几年变化很大,黄河之滨也很美。我们从六个方面的发展事实和数据对比中,就能够深刻感受到兰州70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这座古老的城市从此开始了新的历程。70年来,兰州经济发展尽管经历了曲折与艰难,但总体上保持较快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生产总值1949年仅为3300万元,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加到21.8亿元,2010年突破千亿元,2018年达到2732.94亿元,是1949年的8000多倍,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3.14%。人均生产总值1949年仅为47元,到1978年增加到1067元,2000年突破万元,2018年达到73042元,是1949年的1500多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年仅为3289万元,1978年达到5.85亿元,2015年突破千亿元,2018年达到1352.09亿元,是1949年的4000多倍。财政总收入从1953年的358.9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21.53亿元,增长2万多倍。特别是2012年获批建设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目前核心区16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全面建成,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60多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经济增速一直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

  二是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解放初期兰州产业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工业城市,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的建设,形成以炼油、化工、机电、冶金、军工、能源、轻纺、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51.52∶18.18∶30.3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1.57∶34.32∶64.11,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药材、玫瑰、百合、瓜果、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逐年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17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2.98亿元,增长250多倍。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6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646.48亿元,增长1万多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81%。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增加值达到1752亿元,比1949年增长1.75万倍,已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

  三是城乡基础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市建成区面积仅有1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9.95万人,公路里程90.24公里。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360.32平方公里,扩大了21.5倍,常住人口375.36 万人,是1949年的5.37倍。城市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大幅改善,全市公路里程11609.7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投入运营,宝兰客专、兰渝铁路建成通车,主城区道路1365.04公里、面积2618.61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1.15平方米,建成大桥特大桥64座、立交桥20座,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水源地等重大项目即将建成,城市供水能力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超过95%,燃气普及率达到92.93%,排水管网密度4.69公里/平方公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全面建成,奥体中心等大型体育馆加快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健全完善。万达广场、名城广场、兰州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建成投用,重构了城市的天际线,塑造了城市新风貌,提升了城市现代化水平。

  四是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兰州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立足区位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最大机遇,建成兰州国际陆港、新区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航空口岸等开放平台,推进兰州国际陆港公铁联运和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两个示范工程建设,常态化运营国际陆海新通道、中亚、南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中川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0条,获批建设运营进口冰鲜水产品、水果、肉类、粮食、汽车整车等指定口岸,对外合作交流逐步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2018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33.18亿元,全年发运国际货运班列204列,兰州逐步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城市。

  五是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蜕变。兰州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之处,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量少,自然生态脆弱。全市上下立足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工程化带动绿色大发展,不断加大天然林缘区和重点区域、重要地段等生态修复和治理力度,2000年以来累计营造林229.2万亩,建设森林公园9个、综合性公园15个,全市森林总面积319.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21%,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7827.3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77%,人均公园绿地11.18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南北两山经过兰州人民“背冰上山”播绿、“承包荒山”造林等诸多努力,林地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绿化面积已达60万亩,成为全国八个“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之一。特别是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铁腕推进气水土协同共治,突破性地摘掉多年来“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的“黑帽子”,打造了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创造的“兰州经验”得到国家肯定,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黄河水生态持续改善,近20年黄河兰州段水质连续100%达标。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深入开展,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六是社会民生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深入推进为民惠民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明显,近7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0.3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4%下降到2018年的1.22%,全市四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分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63元和90元增加到2018年的35014元和12368元,增长95.5倍和136.4倍。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12年的19.08和31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1.2和34.2平方米。科技实力显著增强,获批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5.6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1%。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13所,有中小学87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39.11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99.66%。医疗卫生发展迅速,医院及卫生院床位数从1949年的356张增长到3.0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从500人增长到3.68万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鼓舞中国》等舞台剧目享誉海内外,《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连续举办九届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国际金标、国内金牌“双金”赛事。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70年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再创辉煌积蓄了强大能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时隔6年再次到甘肃、到兰州视察,给全市干部群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代表团审议、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历史机遇,朝着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不懈努力、继续奋斗,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真诚希望广大新闻媒体朋友们进一步关注支持兰州发展,到兰州多走一走、看一看,积极宣传推介兰州,为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鼓劲加油。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张市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请记者朋友在提问前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请问在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形势背景下,兰州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举措和展望?

  张伟文:

  加快兰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振兴实体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我市而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力点在创新,支撑点在“三区”,主攻点在产业,突破点在招商。所以,我们将抢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历史机遇,坚持四点协同发力,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是抓创新。我们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国字号平台,一方面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引才引智工程,深化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在全国能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制度成果,着力打造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创新策源地;另一方面致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科博会品牌效应,用好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互设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抓“三区”。我们将坚持把兰州新区、高新区和经济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兰州新区围绕建设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全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大数据等九大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兰州高新区坚持“高、新、专、精”导向,实施产业跃升工程,大力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3D打印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兰州经济区突出战略转移,加快建设皋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培训基地,建立完整产业链,着力打造外资创新产业集聚区。

  三是抓产业。我们将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手齐抓、同向发力。在传统产业改造上,重点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制造业“赋能”,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推动制造业“二次飞跃”,重振“兰州制造”;在新兴产业培育上,着力主攻十大生态产业,聚力发展以“夜经济”“口岸贸易”“互联网+”“健康养生”为重点的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兰州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

  四是抓招商。我们将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战略任务和顶级工作来抓,按照“真招商、招真商”和“招商有功、招商有责、招商有序、招商有方”的理念方法,举全市之力引资本、引项目。尤其是高度聚焦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和十大生态产业培育发展,紧盯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优惠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主动跟踪服务,全力引进符合兰州产业发展需求的大项目、好项目,以此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过去70年兰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创造了“兰州经验”,打造了举世瞩目的“兰州蓝”。请问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兰州将有哪些新的举措?

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显明

  韩显明: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对兰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甘肃视察调研,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从敦煌一路东行,沿途在山丹考察了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情况,在八步沙林场考察了防沙治沙情况,在兰州考察了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并就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对甘肃、对兰州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气水土绿协同共治,让天蓝水清、地净山绿的美丽兰州底色更浓、成色更亮。

  一是持续擦亮“兰州蓝”名片。正如记者朋友所说,“十二五”以来,我们集中力量打了一场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战攻坚战,创造了大气污染治理“兰州经验”,荣获了巴黎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今后,我们将以“归零”的心态,持续科学治污、铁腕治污,继续强化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扬尘管控等治污措施,积极运用高精尖技术,推动空气质量优良比例稳步提升,让群众享有更多蓝天白云、清新空气。

  二是全力抓好水生态治理。兰州的水生态治理,关键在黄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兰州黄河治理时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我们将坚决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做好黄河文章为牵引,坚定不移走高质量治水兴水之路,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饮用水源地建设保护,全面提高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水平,深化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稳步推进黄河兰州段河洪道综合治理,切实在保护黄河上先发力、带好头,让黄河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河。

  三是扎实推进土壤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健全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严格工业固废、医疗废物监管处置,全力推进涉重金属、危化等重点区域和行业排查整治,强化受污染土壤管控修复,全面推进农用地分类分级管理,加强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和农膜回收利用,严防农业土壤面源污染,力促兰州土壤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四是大规模开展全域增绿。依托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义务植树、工程造林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巩固提升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改造升级城市出入口、道路、广场、小区等绿化景观,推进全域“公园化”,打造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片的城市绿化新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的新需要。

光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考察黄河治理项目时指出,黄河之滨也很美!我们也注意到,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都会城市、精致兰州”的发展新定位。请问兰州在新时代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上有哪些着力重点?

  张伟文: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对兰州的赞美,让我们倍感荣幸、倍感自豪。我们一定铭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和深切关怀,用心用情用力把兰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去年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和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总目标,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积极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建设“都会城市、精致兰州”发展新定位。其中,建设“都会城市”,就是把兰州放在全国、全球的大版图和大格局中去审视,主动承担起国家赋予的一系列战略使命,致力建设辐射中亚、西亚、南亚等区域的国际化开放城市;建设“精致兰州”,就是用精致理念统领城市长远发展,注重城市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精神滋养,致力建设有魅力、有特色、有活力、有温度的高端品质之城。根据这个定位要求,我们将着重抓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拉开框架。深化推进以主城四区为核心、兰州新区和榆中盆地为两翼的“一心两翼”发展布局,“一心”主城四区作为城市核心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区;“一翼”兰州新区作为城市拓展区,重点布局先进工业和制造业,着力建设支撑全市发展的产业基地;“另一翼”榆中盆地作为城市副中心,重点承接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全力打造生态创新发展的新兴增长极。以此推动工业向北发展、人口向东转移、核心城区抽疏,构建多极支撑的“大兰州”城市格局。

  二是做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双修和重点片区设计,廓清新时代城市发展总体思路,打造“多规合一”信息化管理平台,致力绘好蓝图,坚持接续奋斗,朝着建设现代化都会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进。

  三是精致建设。着眼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特别是致力做好黄河文章,加快实施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工程,推进“一河、两岸、立面、两山、两线、两端”生态整治和综合开发,塑造高品质黄河景观带,把黄河之滨建设得更加美丽,实现“水润金城、水秀金城、水富金城”的美好愿景。

  四是精细管理。推动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精微,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制等长效机制,发扬兰州环卫工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集中整治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保障城市干净整洁、运转井然有序。特别是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积极推进5G试点城市建设,加快5G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启动运行数字城管、交通智能化信息管理等平台,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五是精神滋养。兰州是一座移民城市,包容性和可塑性比较强。我们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悉心滋养群众努力奋斗、拼搏进取的精气神,凝聚起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正能量,汇集热爱兰州、建设兰州、奉献兰州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向心力,为建设“精致兰州、都会城市”增添强大精神动力。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过去70年,兰州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问在推动民生持续改善提升上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韩显明: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的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今年更是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整体贫困问题。今后,我们将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七有”目标,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推进为民惠民工程,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脱贫攻坚方面。我们将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的指示要求,在全力控制返贫发生率、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强力推进“3+1”冲刺清零专项行动,综合运用“五个一批”措施,抓好现有未脱贫户精准脱贫和“边缘贫困人口”跟踪扶持,争取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人不落。同时,逐步将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按照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求,不断壮大乡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绿化农村环境,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教育方面。我们将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特别是坚决承担起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职责使命,推动实施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市、区(县)一起努力,切实解决教育总量不够、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医疗方面。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一重大决策,深化推进“健康兰州”建设,扩大医疗资源供给,加快建设市中医院、市口腔医院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医联体等新模式,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安全方面。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平安兰州”建设,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全面抓好安全生产,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加快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全力保障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发布会后将进行专题采访。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9月4日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白银专场新闻发布会,欢迎媒体朋友前来采访报道,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