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高质量发展看临夏系列报道之六:内外发力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临夏县脱贫攻坚调查

 2019/09/05/ 08:4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王云祥

高质量发展看临夏系列报道之六

内外发力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临夏县脱贫攻坚调查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临夏县地处甘肃中部地区,境内物产丰富,有40万人口,被列为国家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清零行动,临夏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内外发力,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振兴乡村产业,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临夏县如何落实脱贫攻坚清零行动?农村产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脱贫路径?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布鞋产业升级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哪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有一首歌名叫《中国娃》,歌词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唱出了对妈妈做的“千层底”的怀念。歌词中所说的“千层底”,其实就是传统手工制作的布鞋。

  在临夏,布鞋产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当地农村妇女必须掌握的手工活。据记者了解,这里有“千层底”布鞋、耐磨鞋、休闲鞋、布拖鞋、儿童鞋、工地布鞋、酒店专用布鞋等众多品种。

  “以前和老公在西宁收废品,一年最多赚4万元。近年来县上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我看到了家乡传统的布鞋产业前景不错,于是从西宁回到家乡创业。”临夏县长林布鞋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彩霞说,自己投入了5万元,贷款8万元,于2015年6月正式成立了布鞋合作社。几年过去了,如今合作社产业不断壮大,有60多名员工,布鞋主要销往北京、湖南、青海、新疆、西藏和我省部分城市。目前合作社总产值达到150万元,年利润为13万元左右。

  在临夏县农村,制作精美的手工布鞋几乎成为每个妇女的绝活。无论走进哪个村子,都能看到一些妇女手工制作“千层底”的场面。手工制作“千层底”已经在这里流传了千百年,但如今,人们制作“千层底”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为了家里人有鞋穿,而是批量生产,产业化发展。要么妇女们在周围村庄的布鞋合作社打工,要么将布鞋合作社的面料领回家自己制作,按照计件的方式每月从布鞋合作社领取制作费用。

  “我一天能完成100双布鞋制作,一双制作费1.5元,每月工资3700多元。”长林布鞋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时学英说,以前她们手工制作几天才能完成一双布鞋,现在变成了车间化的大型生产,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做出来的鞋子端正大方,质量也有了保证。

  临夏手工布鞋产业已经升级换代,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布鞋产业提质增效后,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临夏布鞋源源不断走向市场,“千层底”销售网络已覆盖大江南北。

  目前,布鞋产业已经覆盖到全县23个乡镇的98个村和173个社,从业人员25000余人,在青海、福建、甘肃等9个省的60个市、县建立了300多个布鞋销售网点,年生产各类布鞋530万双,实现产值2.12亿元,销售收入1.96亿元。

  高原夏菜兴起

  记者在临夏农村采访时发现,这里的高原夏菜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在东南沿海各大城市的蔬菜市场上一枝独秀。

  近年来,为了让贫困群众早日走出困境,临夏县聚全县之力推进蔬菜等产业转型升级。出台蔬菜、花卉等产业优惠扶持政策,推进蔬菜、花卉产业更新换代,加速蔬菜、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目前,这里已成为临夏州高原夏菜和花卉的主产地。

  高原夏菜的发展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临夏县利用北塬灌区和中部川区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灌溉便利和土壤环境无污染等优势条件,先后在先锋、北塬、刁祁等乡镇建成了6个大型蔬菜种植基地,选取了西兰花、松花菜、豆苗、荷兰豆、娃娃菜、红头香葱等适宜生长的优良品种,并且进行大面积连片种植,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高原夏菜规模化发展效应。

  一亩菜,十亩粮。临夏县高原夏菜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截至目前,该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参与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成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今年44岁的张东儿是临夏县先锋乡卢马村村民,时下到了蔬菜丰收季节,每天都在村里的蔬菜种植基地打工,每天可获得80元的工资,这样下来,一年打工能挣1万多元。“我家有四亩地,前几年一直种玉米,一斤玉米1元钱,今年把四亩地全部流转给了远达公司种蔬菜。”张东儿说,土地流转后,每亩地700元/年的流转补贴,要连续补贴10年。

  据调查,卢马村人均耕地1亩,农民纯收入3600元左右。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村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村里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从以前的玉米、小麦种植转换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形成了新的增长极。

  高原夏菜种植面积扩大后,全县高原夏菜种植区域从原来的北塬罐区向西南高海拔山区拓展,在优化调整高原夏菜种植区域、品种后,提高了蔬菜品质和生产效益,实现了向市场交替供应蔬菜的目标。“单茬亩产5000元左右,两茬亩产10000元左右。”张东儿说,以前种玉米每亩最多收入2000多元。

  为了实现高原夏菜规模化发展,临夏县先后引进了百益、燎原、远达等15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进驻农村,带动全县1700户群众参与合作经营。“公司进村之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种植销售过程中的资金技术、菜品质量、销售渠道等瓶颈问题,提高了蔬菜品质和总量。”临夏县远达农业科技公司一位现场收购蔬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出产的大量蔬菜销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一些精品蔬菜直接出口到东南亚国家。

  随着“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农业发展模式的大量推广,临夏县形成了“土地流转+返聘务工”等农业合作机制,已经培育了“股份农民”和“产业工人”,农民实现了土地、分红和劳务三重收益,促进了土地增产和农民增收。

  农业科技提速

  近年来,临夏县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据记者了解,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立于2015年,规划面积90万亩。该园区实施“一区双核、一园三区、四大基地”总体规划,先后投资近40亿元,形成了“园区+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园区将高效循环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信息物流业五大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种养加结合、产供销一体、“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今年28岁的李逢强几年前毕业于甘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的是种植专业,如今成为了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葡萄种植专业技术员。“公司种植面积50亩,其中有20亩为葡萄,都是以游客‘认养+采摘’的模式进行生产运营的。葡萄熟了之后,认领的游客自己前来采摘,一斤30元。这里的葡萄有五个品种,今年葡萄总产预计达到2万多斤,销售额预计能实现60万元。”李逢强说,公司种植的蔬菜、葡萄等都是绿色生产,不使用农药,用的都是有机肥。

  记者在该园区花卉产业园见到了马玉龙,他以前在临夏县城开花店,去年11月进驻产业园区。“我投入500多万元,以股份制合作的方式创办了花卉合作社。这些花卉塑料大棚是政府建的,租给我搞花卉种植。”马玉龙说,他很喜欢经营花卉产业,他算是第三代花卉传承人了。所以,他做花卉产业不但品质好,价位也很低,“做的不仅仅是花卉产业,同时也是一份事业和良心。”

  据记者调查,临夏县已经成立了金果、开源等13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连栋温室3座、日光温室2985座、钢架大棚2740座,种植油桃、啤特果、花椒等经济林果15万亩、高原夏菜1万亩、马铃薯4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73个、规模养殖户1550户,养殖量突破100万头(只)。年产各类蔬菜15万吨、脱毒马铃薯10万吨、花椒2500吨、油桃200吨、鸡蛋40吨、鲜奶5万吨,已成为县域和周边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事实上,农业科技的直接应用,为临夏县农业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已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成立了8家星创天地,示范推广了387个新品种、190多项新技术和21项新材料,自主研发科技成果160项,申请各类专利1200余项,形成了集农业产业研发种植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

  走出去,请进来。为了加速提升全县农村经济实力,临夏县先后组织招商小分队前往北京、厦门、山东、宁夏、四川、重庆、拉萨等地推介招商,成功引进了云南爱必达园艺公司、湖南建投西北公司和远达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甘肃临夏(中荷)国际鲜花港、高原夏菜、百益海龙花卉苗木等21个项目正在临夏县落地生根,投资总额达28.4亿元,成功实现了全县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