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生态保护 绘就美丽平凉新图景

 2019/09/06/ 07:2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朱宇鲲

生态保护 绘就美丽平凉新图景

平凉主城区南山生态公园。图片由平凉市委宣传部提供

泾川县凤凰村夜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走进平凉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水泥窑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对待处理的垃圾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

  “现在可以看到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以及一些数据,目前已经处理27.9万吨左右垃圾,通过日处理300吨城市生活垃圾项目的建设,也实现了崆峒区及周边乡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的处理过程,避免了垃圾填埋场对城市和乡村周边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处处长贾建辉说,作为垃圾焚烧项目的“升级版”,焚烧垃圾所形成的灰烬可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全过程无废弃物排放,已完全实现了将垃圾“吃干榨尽”。

  这是平凉市近年来持续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的成功案例之一。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平凉市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61.46亿元,集中实施了中心城区和6县(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场建设、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回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燃煤小锅炉综合治理、工业企业除尘脱硫脱硝和废水处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污染减排项目415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16个,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由“十一五”末的5.3万吨提高到目前的16.25万吨。

  走进崆峒区峡门乡三道沟,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矿山已披上了绿装,采石场树木苍翠,洒水车正在山上进行除尘作业……2018年以来,曾在此作业的两家石料厂与当地政府签订矿山治理协议,牵头对这片矿山进行恢复治理,按照地质现状,宜树则树,宜草则草进行土地复绿。

  正是这种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让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植被稀疏,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70年来,平凉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抓手,紧紧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整山系治理,整流域绿化,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了山顶梁峁油松沙棘“戴帽”、梯田台地果树“缠腰”、地埂林草“锁边”、沟底坝库刺槐“穿靴”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林与果树经济林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路子。

  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平凉市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80万亩增加到552.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57%提高到33.62%,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甘肃省绿化模范城市”等殊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