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酒泉人均GDP已达中等偏上国家发展水平

 2019/09/12/ 08:44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梁峡林 实习生宋冠儒

酒泉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偏上国家发展水平

  每日甘肃网9月12日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梁峡林 实习生宋冠儒)在9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酒泉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酒泉市委书记吴仰东说,2018年酒泉市人均GDP已达到世界银行确定的中等偏上国家发展水平,争取到2030年,把酒泉建设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新中国成立至2018年GDP增长1284倍

  吴仰东介绍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酒泉诞生,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酒泉升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酒泉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96.9亿元,是1949年的1285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世界银行确定的中等偏上国家发展水平,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正在向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农业生产向现代高端化迈进。日光温室、钢架大棚、规模养殖等设施农业成为发展主流,蔬菜、制种、瓜果等经济作物成为主导产业,成功打造肃州、敦煌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酒泉洋葱、敦煌葡萄、瓜州蜜瓜、玉门人参果等特色品牌,蔬菜制种产量和出口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累计建成戈壁生态农业6万多亩,现代农业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全国前列。

  工业经济由一枝独秀向多点开花转变。以玉门油田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为共和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铁人”王进喜从玉门石油河畔奔赴大庆、享誉全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亚洲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到全国的5%。形成了石油化工、清洁能源、煤化工、硅材料等同步发展、多点开花的产业集群。

  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酒泉市支柱产业

  文化旅游在深度融合中崛起。以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落户敦煌为契机,加快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着力打造敦煌旅游、沙漠胡杨林等十大重点景区,敦煌文博会、张芝文化艺术节等十大品牌节会,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2018年分别达到3200多万人次和310多亿元,人均旅游花费973元,全省排名第一,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酒泉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金塔胡杨林被评为甘肃省秋色最美的地方之一。

  人民生活越来越好。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239元和17104元。贫困县和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45%。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争取到2030年,把酒泉建设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就记者提出的酒泉市今后发展目标问题,吴仰东答复说,省委省政府赋予酒泉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酒泉市将充分发挥铁人精神发源地、国家重要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文化旅游产业龙头、戈壁生态农业品牌的独特优势,到2020年,圆满完成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各项任务,确保与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0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把酒泉建设成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举措如下:

  一是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充分对接产业布局、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项规划,科学编制《酒泉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二是全力构建以循环农业、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中医中药、数据信息等十大产业为支撑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培育壮大园区支撑体系。促进技术、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更多地向核心园区集聚,打造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实体经济产业集群。

  四是着力打造创新驱动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资源流动、科技需求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以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支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五是不断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更加注重“输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酒泉打造成区域性人才新高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