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坚守西部大地 建设一流大学——写在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

 2019/09/17/ 04:1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李欣瑶

坚守西部大地 建设一流大学

——写在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2019年9月17日,兰州大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的日子。

  细数这所大学的发展史,会发现它与国家命运,西部建设,甘肃发展密不可分。

  解读这所中国最西端“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的“成长密码”,会发现这样一组词汇:坚守西部、追求卓越、逆境突围、争创一流。

  地处西部,让这所大学的发展之路注定充满艰辛;根植西部,也让这所大学有了独特的研究方向和使命担当。

  建校110周年的兰州大学依然年轻,它正在以全新姿态和面貌,走进新时代,迎来新发展。

  坚守西部的执着担当

  在兰州大学逸夫生物楼一楼大厅,一尊铜像安静地立在那里,注视着来往的学子。

  这位手持书卷的老人是我国著名植物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郑国锠。从1951年留学归国,到2012年在兰州去世,郑国锠坚守西部教书育人61年。

  当初,在郑国锠回国时,南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兰州大学都邀请他与妻子去任教。他们最后决定来兰大。

  郑国锠说:“如果只是为了优越的条件,完全可以留在美国。既然选择回来,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前身是甘肃法政学堂,后几经变化,1946年在原国立甘肃学院基础上建立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迅速发展壮大,在高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60年被党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

  随着党和国家对西部建设、开发的高度重视,兰州大学自觉地承担起国家赋予的责任。一代又一代的兰大人,像郑国锠一样,扎根西部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在他们的执着坚守下,兰州大学形成了固有办学方向和鲜明特色。

  兰州大学生物系1957届毕业生刘铭庭,毕业前主动给时任高教部部长写信,要求“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社会主义最壮丽的事业”。此后62年扎根新疆沙漠植树治贫,坚守出一方绿洲,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领域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科学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尊称为“刘红柳”。

  2003年,已在美国学习工作12年的气象学家黄建平,接受导师丑纪范院士“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召唤,义无反顾地回到兰州大学。经过16年不懈努力,他化地域劣势为科研优势,获得大气领域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带出了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使兰大的大气科学进入一流建设学科。

  据统计,110年来兰州大学为社会输送了37万多名各类人才,每年招生中西部生源和农村生源占到近50%,少数民族生源接近10%;每年有超过5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工作创业或继续深造,其中博士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高达70%以上,为西部各个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追求卓越的学术抱负

  今年5月2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该研究成果通过一块人类下颌骨化石,将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活动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为进一步揭示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群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类似这样走在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在兰州大学还有很多。这所地处西部的大学,始终把解决甘肃、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作为重要任务,把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书写在中国大地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任继周建立的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八年;他建立的草地农业系统,在我国食物安全、环境建设和草业管理方面展示了巨大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在青藏高原冰川、黄河起源与地貌演化、第四纪黄土、高原隆升及其对我国自然环境形成的影响等方面提出许多有国际影响的观点,他的学生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等相继成为院士,书写了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佳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团队以提高草地生态生产力为中心,在天然草地退化治理和栽培草地植物病害防治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培育出的优质牧草“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紫花苜蓿等在西部大面积种植,帮助大批农牧民走上致富道路。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熙萌教授团队承担的嫦娥四号软着陆关键装置——伽玛关机敏感器近月面测高曲线以及月球着陆环境影响的仿真工作,首次实现了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这一成果还将应用于嫦娥五号首次月面软着陆及返回任务。

  把西部的地域特色和重大战略需求,转化为自身的学科优势,兰州大学研究人员突破条件、地域的制约,以超乎寻常的努力,走在了国际科学前沿,用毅力、耐力、实力,书写了兰州大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