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甘南专场实录(文+图)

 2019/09/18/ 11:27 来源:每日甘肃网

发布会现场

  9月18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甘南专场新闻发布会。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长赵凌云,副州长王建军,围绕“砥砺前行 感恩奋进——历数甘南藏区70年”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郭锦诗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长赵凌云先生,副州长王建军先生,请他们围绕“砥砺前行 感恩奋进——历数甘南藏区70年”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甘、香港驻甘、省市40多家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甘肃发布、新甘肃、视听甘肃等新媒体将进行网络现场直播。

  首先,请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长赵凌云先生作介绍。

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长赵凌云

  赵凌云: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与大家见面,向大家介绍甘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感谢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借此机会,我代表甘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全州74万各族人民,向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甘南的关心关注和帮助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现辖8县市99个乡镇(街道)664个行政村,总人口74.23万,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55.92%。甘南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85年在甘南调研时作出了“甘南是青藏高原的窗口”“甘南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的论断,为我州探索绿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是各族文化的摇篮。甘南历史悠久,早在夏、商以前就有人类在“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相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驻足,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景观,是以“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为主的安多宗教文化中心。这里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两次途经甘南,中国革命史上“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等一些重要事件在这里发生,“北上战略”方针在这里确立,红色土司杨积庆开仓放粮、宣侠父支持藏区反对军阀斗争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重大转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里是自然遗产的大观园。境内岷山纵横千里,迭山隔江对峙,森林茂密浩瀚,雪峰绵延起伏,草原辽阔无垠,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及其120多条支流贯穿全境,草原、峡谷、高山、湿地相映成趣,是全国五大牧区和九大重点林区之一;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大熊猫、亚洲金猫等20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400种木本植物,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活标本库和基因库场,是典型的植物王国、动物乐园;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矿产地270处,14个矿种储藏量居全省前五位,特别是黄金产量全省第一,金矿储量全国第二。这里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山青水秀,草碧天蓝,自然景观随处可见,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有以拉卜楞、冶力关、扎尕那、大峪沟、拉尕山、腊子口、尕海湖、黄河第一弯为代表的A级景区31处,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32个,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先后荣获“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梦幻之旅•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精品旅游景区”和“中国最美的生态低碳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这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大屏障。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在甘南境内流经433.3公里,补充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年均径流量占嘉陵江总流量的60%,玛曲、尕海湿地面积801万亩,被誉为“青藏高原之肾”和“中华水塔”,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风雨兼程七十载、不忘初心铸辉煌”。甘南是全国全省典型的稳定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发展滞后区、深度贫困区。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1953年自治州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特殊关怀下,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视察指导甘南工作,历届州委、州政府敢为人先、担当作为,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直面困难、负重奋进,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历史脚步,甘南藏区与祖国同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使甘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治藏方略和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文化撑州、旅游兴州、产业富州、稳定安州战略,着力打造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朝气蓬勃的经济生态、光辉灿烂的人文生态、团结进步的政治生态,扎实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甘南正以朝气蓬勃、开放包容、豪迈自信、奋发有为的崭新姿态走向世界。

  ──经济发展从百废待兴,实现了多业并举。建州前,甘南基本是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工业是空白,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过七十年的发展,经济从单一结构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经济实力实现质的飞跃。2018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155.73亿元,是1949年的519倍,大口径财政收入19.18亿元,是1953年的5812倍。近年来,我们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目标,在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上聚焦发力,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从建州初的95.7︰2.5︰1.8优化为2018年的23.7:14.5:61.8,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持续深入推进开放开发,全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二十年来共签约合同项目714个,总投资379亿元。大力推进乡村旅游 “个十百千万”工程,成功举办 “一会一节”开幕式,得到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九色香巴拉”品牌享誉国内外,甘南州荣获2019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称号,州委俞成辉书记被评为2019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年度贡献人物”。文化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121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7.04亿元。

  ──基础条件从一穷二白,实现了日新月异。解放前,甘南交通闭塞,城乡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建州以来,我们实施了一大批管全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项目,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18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5.8亿元,是1953年的27.63万倍。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夏河机场通航,临合高速通车,县县通二级公路、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西成、兰合铁路年内有望开工建设。安全饮水、电力、通讯、市政、网络、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全覆盖。以合作市和七县城为代表的一座座草原新城拔地而起,县市城区面积扩大到43平方公里,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34.52 %,城镇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从恶化退化,实现了有效治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气候变暖、草原超载放牧、森林过度采伐等原因,甘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黄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改革开放以来,全州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度,组织实施了总投资44.51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06—2020年)》,1.45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治理鼠害草原1573.5万亩、流动沙丘3.55万亩、沙化草地10.69万亩、退化草原116万亩,核减超载牲畜92.4万个羊单位,125平方公里小流域得到治理。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施了一批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全省前列,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我州与中国生态学学会共同在腊子口发布了《绿色长征宣言》,启动了绿色长征,连续十年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并针对不同群体编写发行藏汉双语生态文明教育读本,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委托中科院编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规划,开展全州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编制玛曲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创新性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社会事业从落后掉队,实现了全面进步。解放前,甘南州社会发展程度低,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十分落后,建州初全州人口文盲率高达95%。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和政府大办各类教育,全州已建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到2018年底,共有各类学校429所,在校学生达12.4万人,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4%。围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全了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44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093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18张,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全州人均寿命由1949年34岁提升到2018年的66岁。甘南大剧院、州体育场、州图书馆等一大批文体重大项目建成使用,“三馆一站”、农牧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多年来建设保障性住房13.37万套,改造农牧村危房9.98万户,农牧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8.5、34.6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得到保障。

  ──人民生活从积贫积弱,实现了富足富裕。建州初期,全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20元,一直以来,我们围绕就业、社会保障、上学、看病、住房、行路、用电、饮水等,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更多实惠,2018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77元,是1949年的45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83元,是2004年的5.2倍。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带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和稳步迈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贴甘南实际,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补短板、强弱项、破瓶颈,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州工作亮点频出。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不断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夯实脱贫工作基础,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有效破解发展瓶颈,全力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冲刺清零,2001年—2018年累计减少农牧村贫困人口65.1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9.39%下降到3.89%,6县市已脱贫摘帽,剩下的临潭、舟曲两县将在今年底脱贫摘帽,甘南藏区将提前一年整体脱贫。二是纵深推进 “环境革命”。深入开展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制定了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深度聚焦城市、乡村、景区、公路、江河、市场、工地、厂矿、学校、医院等“十大领域”,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各级力量,向各类影响城乡环境的“顽症”和“陋习”宣战,集中整治“脏乱差”,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目标,全州城乡面貌发生了彻底改观、景区环境有了大幅提升、全民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营造了整洁、靓丽、文明的宜游宜居宜业环境。三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深入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自然村为单元,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目标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组织、平安甘南、精神文明建设等项目,大力建设以“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建设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全面提升了农牧村发展水平,彻底改变农牧村贫穷落后面貌,小康村建设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农牧民群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和全国各大媒体对我州全域无垃圾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度的宣传报道,省内兄弟市州和周边省区前来我州考察学习人员络绎不绝。四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旗帜鲜明开展反分裂斗争,深入推进依法常态化治理,大力推行“群众管理群众、僧人管理僧人”和 “网格化+十户联防”“十管十防” 等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筑牢了社会稳定“安全防线”。坚持以群众工作方法成功化解了卓尼县尼巴、江车两村近60年的草山纠纷积怨,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和肯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9个单位和16名个人荣获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回顾70年的奋斗历程,甘南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全力支持的结果,是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中央企业、天津等对口支援市、省内“七市九企”、省直有关单位无私援助和鼎力帮助的结果,是历届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英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无比优越,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印证了党的治藏方略在甘南实施的无比正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新任务,全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主持人:

  感谢赵州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请记者朋友在提问前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甘南州创新开展了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各媒体之前都有相关报道。今天,您能不能再具体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赵凌云:

  谢谢您的关注。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区,是州委、州政府面对甘南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靠后的历史现实和与其相伴相生的思想观念落后、生产生活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战略举措。目的是通过全方位、全天候、全领域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净化生活环境,美化心灵环境,让新时代文明之风打破长期以来“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和“脏乱差”的生活习惯,激发新时代发展新动能。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个两个示范区创建的内涵深化和有益补充。

  在创建过程中,一是建立制度。颁布实施了《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制定了《关于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推动整治工作向长效化、常态化转变。二是压实责任。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领导体系、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推行区域包抓责任制和乡镇干部包村、村级干部包片、党员干部包责任区的“三包”工作机制,全面延伸整治范围,集中消除环境卫生死角盲点。三是加大投入。我们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经费纳入州县两级财政预算,加大资金筹措渠道,2015年以来,各县市通过多种渠道共筹措2.6亿元,用于城乡环卫设备购置、保洁经费和设施设备维护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各行政村有垃圾收集箱、转运车和保洁队伍。同时,新建城乡污水垃圾收处设施26处,有效缓解了农牧村“收运处”难题。四是齐抓共管。突出城市城区、乡镇村组、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河道水域五个重点,开展了“百日攻坚战”“三擦一清两统一”专项整治等行动,集中力量、下大力气彻底整治垃圾乱倒乱放、广告牌匾乱贴乱画、商铺摊点乱摆乱设等突出问题,做到了治脏不留死角,治乱不留情面,治差不留隐患。加大露天焚烧垃圾、乱采乱挖、使用塑料购物袋等行为的打击监管力度,有效遏制污染源的滋生蔓延。加大督查力度和密度,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对账销号、媒体曝光,以督查倒逼责任落实。五是全民参与。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寺院、进商铺、进景区、进施工场地“八进”,动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开展“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健康人生、廉洁社会”主题活动,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营造了“爱环境、讲卫生、守秩序、促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全省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的部署要求,进一步靠实责任,加大投入,广泛宣传,加强督导,深入推行垃圾分类,用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创新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谢谢。

人民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南州作为全国“三区三州”和全省“两州一县”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哪些成效,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下一步还要做哪些工作?

甘南州副州长王建军

  王建军:

  谢谢您的提问。甘南州历来是全国、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消除贫困、促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甘南74万各族儿女的共同愿望。自1986年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由被动式扶贫逐步走向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效。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2年初的28.3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2.16万,净减少26.23万;贫困发生率从51.3%下降到3.89%,下降 47.41个百分点;309个贫困村中有200个脱贫退出,合作市和碌曲、玛曲、夏河、卓尼、迭部6个县市先后实现脱贫摘帽。到今年底,全州8个县市都将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具体工作中,主要做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细化政策措施。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按照识别标准和程序认真开展精准识别精准推出,加强动态管理,重点实施了产业培育、技能培训、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易地搬迁、生态扶贫、兜底保障、整体提升、精神扶贫“十大工程”,全州落实到位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8亿元。二是发展富民产业。农牧业方面,着力培育牛羊养殖、藏中药材等八大地方特色产业,目前,全州贫困村实现合作社和集体经济全覆盖。引进天士力、甘肃雪顿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燎原、华羚、西正开等本土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养加”产业链条。乡村旅游方面,精心打造碌曲县“生态尕秀村”等旅游专业村184个,发展农牧家乐1784家,3.8万农牧民群众就地就近实现旅游增收。甘南旅游扶贫减贫模式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就业支持方面,每年完成劳务输转12万人次以上,创收20亿元以上;建成扶贫车间113个,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1300多人;1.56万名贫困人口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三是保障改善民生。农牧村C、D级危房全部消除,农牧村饮水安全率达到100%,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电话和网络,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4%,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100%,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四是加强东西协作。积极推进天津对口支援和中组部、中海油等部门企业定点帮扶,协调推进省内“七市九企”对口支援甘南。近5年来,全州落实中央和省级各项帮扶资金19.4亿元。天津8个区已与我州7县1市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双方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签订并实施合作协议30多项,双方互利共赢的帮扶模式已经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全力抓好舟曲、临潭两个县的脱贫摘帽工作,确保甘南藏区提前一年整体脱贫。谢谢。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甘南州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结合甘南实际,创新性开展了一些工作,比如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背景、举措和成效。

  赵凌云:

  从2015年开始,我们反复思考如何将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和“小康建设”这两个核心,立足藏区农牧村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统筹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社会稳定、基层党建等工作,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实施了“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全面补齐农牧村基础设施短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全州已建设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形态各异、风格鲜明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

  在建设过程中,一是突出构建标准体系。制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965356”标准(基础设施“九化”,住房安全舒适化、道路便捷畅通化、街道场地明亮化、村庄绿色生态化、村内村外干净化、公共环境优美化、用水洁净安全化、用能清洁低碳化、通讯网络入户化;公共服务“六有”,有村卫生室、有乡村舞台、有便民服务网点、有电子商务平台、有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富民产业实现“五提高”,提高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提高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提高旅游专业村品牌影响力、提高专业合作社运作水平、提高农牧民培训覆盖面。区域环境“三整治”,整治违章建筑、整治河塘沟渠、整治农村土地。卫生治理“五集中”,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建筑材料集中堆放、广告标语集中设置、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畜禽粪便集中存放。社会管理“六个好”,村级机构健全,组织建设好;邻里关系和睦,村风民风好;保障体系完善,公益服务好;村民自治规范,民俗传承好;综合治理达标,社会治安好;创建工作达标,民族团结好。),“七改六化三治两分离”环境卫生整治标准( 七改,改厕、改圈、改厨、改炕、改院、改房、改人;六化,净化、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文化;三治,治乱弃、治乱排、治乱建;两分离,人畜分离、柴草分离)。二是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护坡55.4万平方米、护墙26.6万米,护村护田河堤458公里。在主干公路、景区景点沿线村庄植树绿化,种植高原菊、油菜花等花卉和开花类农作物,把原本单个坐落的村庄用“花”联结起来,形成“房在花中建、花在村里开”的乡村美景。三是突出改造人居环境。累计完成项目村住房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改厕8.76万户,节能改造7.8万户,彻底消除了C、D级危房;在村内建成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党员活动中心、代办点等综合服务中心1300个,基本的牧道、村道、巷道及庭院步道全部硬化,新建便民桥、供水排水、防洪堤,村村都有动力电和太阳能路灯。500人以上的项目村全部建设了幼儿园。全面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卫生整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规范,包片到户,责任到人,实现村庄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舟曲县土桥子村、卓尼县朝勿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四是突出在培育生态经济。围绕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按照“一村一品”“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组织”的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乡村物流、劳务输转等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小康村群众年收入高出全州其他农牧村群众年收入的2%。五是突出在传承生态文化。建设乡村记忆馆、农村博物馆、乡村舞台等,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和历史名宅,对有条件、有传承的村子进行专门保护,让在外的游子“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守得住乡情”。委托清华大学分群体编制发行了《甘南州生态文明教育读本》,提高各群体生态文明意识。

  甘南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藏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藏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甘南方案”和“藏区样本”。谢谢。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强调指出要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甘南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建军:

  甘南的生态资源状况前面赵凌云州长已作了全面介绍,甘南在全省全国的生态地位极其特殊、极具价值,生态作用不可替代。

  近年来,全州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建设产业化、经济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在此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从立法层面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布实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这也是全省第一部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出台最早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之一。第二,根据国家生态保护战略,制定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甘南州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规划》等系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规划,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明确了目标、方式和措施。编制了《甘南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89项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定位的产业进行划分,做到了“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办法、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畴,强化生态经济的导向作用,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第三,实施各类生态治理项目,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达70多亿元,已开展或完成游牧民定居、草原鼠害综合治理、沙化草地治理、小流域治理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项目,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92.6%提高到了96.87%。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濒危状况逐步得到缓解,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尕海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境内各类保护区总面积104.87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28.66%。谢谢。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2016年,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甘南州与全国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创建单位。经过3年多的建设,甘南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上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赵凌云:

  2016年以来,我们按照“点上抓景区、线上抓景点、面上抓景色”的工作思路,在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全域共建、全域共治、全域共筑、全域共融等举措,着力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全域旅游品牌。一是优化全域旅游顶层设计。编制了《甘南州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等一批全域性景区建设规划,修订了《甘南州旅游管理条例》,制定了旅游专业村、星级农牧家乐、道路观景台、旅游厕所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旅游侵权先行赔付制度,为全省、全国旅游发展行业建设类似项目提供参考标准。二是建立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机制。依据《四省藏区交界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规划》要求,主导组建了三省七市州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沿黄(河)四市州区域旅游发展联盟,打通与四川阿坝、青海黄南、兰州、临夏、定西、陇南等市州的“旅游大环线”,主动融入黄河上游大草原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区域联动发展势头进一步增强。三是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先后实施了59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改善景区连接公路、景区内部道路、景区整体风貌、游客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台、旅游厕所、标识导视系统等,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30处,旅游厕所286座,观景台76座。四是促进乡村旅游级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相继建成了桑科诺尔丹营地、庙花山“花庐”民宿、扎尕那藏家客栈等高端体验式产品,按照A级景区标准建成旅游专业村184个。五是营造全域旅游氛围。重点打造大夏河宗教文化旅游风情线、洮河民族民俗旅游风情线等六条景观带,将“三河一江”沿岸和213国道沿线的景区景点和重点村落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人文特点、时代特征的文化旅游景观廊道。六是扩大甘南旅游国内国际影响力。连续举办九色香巴拉旅游节、锅庄舞大赛、赛马大会等重大活动,形成了县县有特色、处处有惊喜的文旅融合发展势头。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在成都、天津、西安等一线城市建立旅游商品营销网络,形成了以九色甘南香巴拉整体旅游形象品牌为龙头、县域旅游形象品牌为支撑的甘南旅游品牌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和执法检查过程中,创新提出了旅游先行赔付新模式,承诺对所有到甘南旅游的游客因商家过错引起的消费纠纷实行政府先行赔付,决不让不愉快的消费纠纷影响到游客的心情、伤害到游客的感情。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导则和验收标准,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旅游目的地营销,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甘南旅游业发展提档升级。谢谢。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发布会后将进行专题采访。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9月19日上午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兰州新区专场,下午是陇南专场,欢迎媒体朋友前来采访报道,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