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玉门市创新活力网格建设“织”就幸福生活

 2019/09/19/ 21:11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杨红丽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红丽

  村组干部是三级网格长,村支书是二级网格长,乡领导是一级网格长……玉门市活力网格架构从村组到大队再到乡上,一级级的网格划分精细紧密,一层层的责任体系一目了然。”9月18日,见证大提升——甘肃政法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采访团在酒泉采访时,酒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效祖介绍说。

  2003年,玉门市在玉门镇建设新城区时探索建立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的职责细化、责任到人的城市管理体系。2014年,玉门市在北街社区打造了全省第一批规范正式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把社区服务延伸到了单位和家庭,使社区服务管理从根本上实现了科学化、精细化,成为全省网格管理的发源地。今年,玉门市创造性地提出了“活力网格”,研究制定了社会治理最新成果玉门市活力网格建设实施方案,100多项社会治理入格事项实现标准化。这一探索在酒泉市乃至全省都是先例。 

  “三级网格”实现治理“一竿子到底” 

  玉门市柳湖乡是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移民乡,累计安置岷县等移民1390户、6301人。建乡时间短、基础条件差、发展底子薄、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强是这个乡基层治理面临的现实难题。今年玉门市研究制定了活力网格建设实施方案,将柳湖乡作为全市“活力网格”建设试点乡镇。 

  柳湖乡成立了“活力网格”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在原有网格基础上,将全乡划分为20个组级网格,由102名网格员负责包挂到户,建设覆盖全乡1129户4986人的“三级网格”体系。这种全新的“三级网格”避免了过去乡村管理权责不清晰、人员不稳定、经费无保障、运行不规范、监督无机制的状况,做到了精细化治理。

  试点开展以来,柳湖乡全面推行全乡一张网、上下三条线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四化三全”目标,即通过村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扁平化、上下联动化,实现村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同时,列出“资金清单”,把原先由部门分散发放的报酬工资全部统筹到乡镇一级网格,由乡镇根据实际情况为专职网格员发放,实行绩效工资制,充分调动了网格员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柳湖乡依托“活力网格”,排查整治各类隐患5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4起,预防纠纷21起,调解成功11起,调解成功率100%;共处结多年遗留信访案件2起,无一起集体越级上访案件发生,为“活力网格”建设在玉门全市推行积累了经验,开了个好头。

  如今,在新出台的玉门市“活力网格”实施方案中,既强调“格”又强调“网”,以涵盖全市各乡镇、街道、园区和农垦团场的“三级网格”为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公益性岗位等协辅工作人员全部下沉到第三级网格,实现了基层管理所有人、地、物、事、组织的统一,人员职责更清晰,检查量化更明了,真正使网格成为党委政府由村(居)向下延伸一级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单元、党委政府管理服务的平台、政策传播宣传的前沿、信息采集收纳的触角、服务人民群众的窗口。

  “活力网格”更加“智能”

  新出台的玉门市活力网格建设实施方案第二大特点就是“智能化”。网格员在手机上下载安装“智能网格”,基层网格员只需通过手机上的APP移动终端按一按、点一点、刷一刷,群众的各种诉求就可以通过平台反映上来,并将社会各类舆情信息集中到中心平台上,实现对辖区每一个网格的精细、主动、可视化管理,实现问题或隐患的快速发现、快速处置。 

  玉门市清泉乡跃进村第一网格网格员梁静8月30日通过手机上报:清泉万亩人生果种植基地的19名农民工与工程老板茹世安和王长云签订了劳务合同,现在活已经干完,可是工资还有多半未支付,农民工集体要求清泉乡一级网格出面协调此事。当日,清泉乡一级网格网格长看到此问题,当即指派相关分管领导干部协调处理。经多方努力,与工程队老板茹世安和王长云取得联系,对方表示,保证在9月15日之前结清所欠工资。这一过程,在“智能网格”中都有清晰明确的办理记录。如今,通过按一按、点一点、刷一刷这些细微的动作,玉门市活力网格做到了对各类事件、各个环节全程智能化跟踪管理,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共用、资源整合、动态跟踪、全面覆盖,降低了治理成本和基层工作量,提高了基层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玉门市的社会治理从“后置”变为“前置”,从“被动”转为“主动”,而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无疑收获了更多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