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甘南样本”

 2019/09/23/ 08:48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首席记者 武永明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甘南样本”

村民漂亮的木质结构楼房。

  近年来,甘南州以自然村为单元,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让群众生活更美好。甘南州8个市(县)共有664个行政村下属的2930个自然村,全州目前已累计投入126亿元,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十四五”期间将打造高品质、升级版生态文明小康村1000个。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甘南州的独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天津、河北、青海、四川、内蒙古、西藏等地党政考察团和省内13个市州赴甘南进行多次观摩学习,为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示范全省、领先藏区、享誉全国”目标奠定了宣传基础,也为“青藏之窗、户外天堂”绽放出盛世新颜。

  甘南作为全国的生态屏障,90%以上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连片贫困区、稳定敏感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这种现状,甘南州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和“小康建设”这两个核心,立足藏区农牧村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先行先试,统筹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工作,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全面补齐农牧村基础设施短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目前,全州已建设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形态各异、风格鲜明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带动39万多农牧民群众(贫困户8.49万人)参与家乡建设。甘南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藏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藏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甘南方案”和“藏区样本”。

  村级生态环境营造方面,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少拆房,合理保护村落饮用水源、河流、草地、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按村落范围合理划定村级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护坡55.4万平方米、护墙26.6万米,护村护田河堤458公里。在主干公路、景区景点沿线村庄植树绿化,种植高原菊、油菜花等花卉和开花类农作物,把原本单个坐落的村庄用“花”联结起来,形成“房在花中建、花在村里开”的乡村美景。

  筑造绿色生态人居方面,挖掘传统民居文化底蕴,实施富有民族特色的改厕、改圈、改院、改炕、改厨、改房等项目,累计完成项目村住房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改厕8.76万户,节能改造7.8万户,彻底消除了C、D级危房;在村内建成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党员活动中心、代办点等综合服务中心1300个,基本的牧道、村道、巷道及庭院步道全部硬化,新建便民桥、供水排水、防洪堤,村村都有动力电和太阳能路灯。500人以上的项目村全部建设了幼儿园。全面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卫生整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规范,包片到户,责任到人,实现村庄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

  培育生态经济方面,围绕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按照“一村一品”“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组织”的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乡村物流、劳务输转等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小康村群众年收入高出全州其他农牧村群众年收入的2%。

  传承培育生态文化方面,建设乡村记忆馆、农村博物馆、乡村舞台等,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和历史名宅,对有条件、有传承的村子进行专门保护,让在外的游子“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守得住乡情”。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武永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