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陇原巨变·水利事业篇】做好“水”字大文章

 2019/09/25/ 06:1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杨唯伟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胥廷华

  2 兴修水利工程 破解饮水难题

  由于干旱缺水,以定西、会宁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的6%,是全国最干旱的区域之一。

  “引洮河水,解陇中渴”,一直是甘肃人的夙愿。

  1958年,引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但囿于当时甘肃的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导致引洮工程于1961年全线停工。

  在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2006年11月,引洮供水战役再次打响。

  2013年2月3日,在引洮供水工程进入最为艰难的施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赶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数百万陇中群众的期盼,2014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陇中群众祖祖辈辈“看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定西、白银、兰州3市7县(区)232.5万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好多年,现在终于盼来了洮河水。”定西市凤翔镇安家坡村村民李森对引洮供水工程带来的“福利”深有感触。

  李森所在的安家坡村八社位于定西城区东山半山腰,村子地势高,没有水源,一直以来,村民们都面临着吃水难的问题,缺水也成了制约村民发展经济的首要问题。随着引洮一期工程的建成,安家坡村群众的脱贫致富终于看到了希望。

  在会宁县头寨镇牛河村,甘富果业集团从村里流转撂荒土地新开发的果业基地,引进烟台富士品种,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在附近5个乡镇建成5000多亩苹果种植基地。基地不仅带动了200多户周边群众前来务工,还将苹果种植发展为种植户户均受益5万元的致富产业。

  “以前的会宁农民靠天吃饭,只种不收。如今我们的优质苹果已经签好了北上广的大订单,一个苹果就能卖10元。”甘富果业负责人张玉珊笑着说,“正是引洮供水工程为这里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为了让更多群众用上洮河水,延续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2015年8月,总投资73.06亿元的引洮供水工程二期开工。引洮供水工程二期涉及范围更广、受益人群更多,建成后又会让甘肃中东部地区的268.57万人受益,让29.2万亩旱地变成水浇田。

  多年来,甘肃像引洮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接二连三地建成,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之歌不断奏响。

  千百年来,景泰川人一直在发愁:黄河水白白从脚下流过,却无法浇灌他们的田地。

  新中国成立不久,甘肃拿出不一般的魄力,于上世纪70年代兴建了国内第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跨流域大型电力提灌工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解决了景泰川人饮水的难题。

  黄河水经过景电工程的泵站、明渠、暗渠、管道,爬上数百米高的山坡,再依靠自流流入千家万户。昔日苦瘠甲天下的亘古荒原变成了绿树成荫、粮丰林茂、瓜果飘香的米粮川,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有效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南侵,成为祖国北部的生态屏障。

  兰州以北60多公里的秦王川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常年干旱缺水。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遍拂大地,甘肃水利建设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为解决秦王川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甘肃立项将大通河河水跨流域调至120公里以外秦王川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引大入秦工程。

  1976年立项建设,1981年缓建,1987年全面复工建设,1994年顺利建成通水。改革开放的深入,让引大入秦工程获得了新生。

  引大入秦工程建成以来,累计向灌区及周边城镇供水29亿立方米,历史性地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解决了受益区200多万人和2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安置贫困地区移民5.64万人;历史性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0.8%提高到15%以上,降雨量年均增加50至80毫米。同时,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兰白都市圈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水资源支撑。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